滚动资讯

资兴市州门司镇周海龙:践行人大代表诺言 书写乡村振兴梦
发布时间:2023-07-2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

华声在线通讯员 陈慧敏

从下海“弄潮儿”到村里“当家人”,他以赤诚的“乡土情怀”,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充分发挥“头雁”作用,用智慧和真情带领村民闯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资兴市人大代表、州门司镇丹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海龙用行动践行“人大代表为人民”的诺言。



当好“领头雁” 领航乡村振兴路

自2021年8月当选人大代表以来,周海龙牢记初心使命,迅速进入角色。他以“振兴丹坳”为己任,团结带领村支“两委”干部和全村党员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在新时代更应当有新作为。我肩负人民赋予的使命,就应该努力思考如何履职尽责,投身到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去,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周海龙说。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村里有多少集体资产、资源未利用?周海龙认真思考主动寻求出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紧紧围绕“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双提升”的目标,在可利用资源上做足文章,采取“盘活式、开发式、服务式、带动式”多元化联动,不断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由原来的3.4万元变成了现在的20万元,村级集体可活动资金由原来的负债150万元到现在的结余6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到2万余元,实现了由集体经济薄弱村到经济强村的华丽“蝶变”。

当好“代言人” 写下民生幸福卷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事关粮食安全,事关民生关切。水稻种植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当选为人大代表后,周海龙为了更好地履行人大代表职责,一边忙着村里的日常工作,一边通过入户走访充分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并每天在笔记本上整理记录,了解到丹坳村农田长期面临灌溉困扰,部分水利渠道尚未完善,遇到旱季,群众抢水、争水问题时常发生,尤其是距离水渠相对远的地方,只有少量的水,导致农作物减产等问题。



周海龙积极作为,认真履职,组织村民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开展实地考察,一趟趟跑现场,一次次与群众沟通,同时向市人大提出修建水渠建议,市人大立即组织水利、乡村振兴、国土等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并向相关部门交办意见,最终通过各种渠道丹坳村申请到项目和资金,水渠顺利开启改造工程,共修建5条水渠,总长度2100米,让200多亩水稻得到有效灌溉,解决了丹坳村“灌溉难”。

如今,耕地有水灌溉,水稻变得饱满,村民笑容增多。同时,他围绕农村医保、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话题深入调研并形成建议。他说,要当好群众的“代言人”,为提升群众福祉建言献策。

当好“联络员” 画好最大同心圆

乡村要振兴,乡贤的力量不可或缺。作为人大代表要发挥好人大代表联系广泛、率先示范作用。在周海龙看来,大多数乡贤都在外地工作,见多识广,引导发挥好乡贤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可以凝聚乡村向心力,解决乡村振兴中的人才、资金、信息等紧缺问题。

丹坳村一直有养鱼的传统,但长期以来,销路不畅,农民收益不高。履职以来,他积极联系乡贤,通过乡贤搭建桥梁对接企业,与山水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供鱼协议,拓宽养鱼销路。此外建立“丹坳村在外能人”微信群,作为与乡贤沟通联络的桥梁纽带,在群里宣传村里的变化和家乡的重大政策,征求对村里发展的意见建议,在乡贤逢年过节回乡时主动拜访,平时走访看望在外乡贤家里的老人,解除在外乡贤不能照顾在家乡老人的后顾之忧。“乡村振兴要以群众为圆心,凝聚各方力量,画好最大同心圆。”周海龙说。

民有所需,我有所应。“虽然工作过程中尝遍百味,当看到村民们脸上露出笑容时,我觉得一切都值得。”周海龙说。“我将继续当好带头人,努力把家乡建设成为产业兴、村庄美、人心齐、百姓富的美丽幸福乡村。”谈起自己的履职目标和乡村发展“蓝图”,这位人大代表眼中有光。


一审:何庆辉,二审:李秉钧,三审:陈淦璋

郴州要闻

文明机关

形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