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宜章县:努力建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区人才“生态圈”
发布时间:2022-12-2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

华声在线通讯员 李富军

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就是要以更新的理念、更务实有效的举措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

近年来,宜章县围绕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和“兴宜聚才”计划,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不断完善“让金子发光”的人才环境,努力建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区人才“生态圈”。

宜章县:努力建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区人才“生态圈”

点燃引才聚智“新引擎”

围绕需求导向选才。树立主动融入湾区的“人才理念”,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人才需求清单”和“需求人才清单”,有重点、有目标引进人才。通过招录、引进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挑选储备一批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干部。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选聘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全科人才队伍。聚焦主导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制定“一业(企)一策”人才支持政策,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助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人才+项目”新模式,实现引才聚才“加速度”。健全流动机制引才。建立“人才成长性流动、阶梯式纵向流动、地域间专业间均衡性流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性流动”等机制。依托宜章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畅通深度融入大湾区产业链的“门户”,探索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模式,打造“人才飞地+创新平台+特色园区”人才发展平台格局,推进湾区与宜章人才互认互准、互融互通。不定期组织召开人才供需见面会、座谈会或招聘会,促进人才交流、合作和流动。

培优产业链条聚才。做优基层人才引进培养项目,设立专岗、专项或单列名额,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向宜章产业集聚。实施返乡创业带头人计划,积极开展面向返乡、下乡人员的政策咨询、市场信息、土地流转、项目选择、科技推广等服务,吸引本土人才“回流”。瞄准“氟化工、光电显示、新型建材、包装印刷、大莽山旅游、两茶一橙”等重点产业,面向社会吸纳急需紧缺人才,推动“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宜章县:努力建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区人才“生态圈”

打造育才凝力“新平台”

促进人才交流。加强人才流动需求管理,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新机制。对专业能力强、实战水平高的干部,打破部门行业和地域、“编内”与“编外”、“事业”与“行政”的人才流动限制,让人才展其能、尽其智、显其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跟班锻炼,加强与湾区交流合作,学习借鉴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营商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推动产才融合。突出产业需求,围绕“6+N”产业体系,全面绘制“产业人才地图”,摸清人才结构和人才需求底数,靶向引聚与产业高度匹配的支撑型人才,以人才队伍的膨胀带动产业能级的跃升。依托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聚焦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和全产业链设计、制造、工艺、管理环节,在人才招引、科创平台、项目建设等方面协同发力,打通堵点,补齐短板,推动产才深度融合,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着力构建产才融合发展优势。

鼓励创新创业。依托创新创业平台聚集人才,促进引进人才与宜章经济转型升级相融合,使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建立与创新相容的人才激励机制,推进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改革,让创新人才充分实现自身价值。整合人才、科技、产业有关政策,主动承接“一区两园”重大人才项目,在研发补贴、风投奖励、销售奖励、税收优惠、产业基金跟进等方面进一步降低政策门槛,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逐步构建“总部在湾区、生产基地在宜章”的人才创业新业态。

宜章县:努力建好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区人才“生态圈”

激发用才留心“新动能”

精准用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选人用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大力选用“看得出、站得出、豁得出”“讲政治、能担当、闯创干、实绩好”的优秀人才。更多关注、照顾长期奋斗在一线、吃苦在一线、奉献在一线的基层人才,让他们有干头、有劲头、有奔头。同时,破格提拔使用“三牛”型干部,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正向激励。健全“留才留心”的体制机制,为人才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公平的发展环境。出台“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区重要人才高地若干措施”等人才新政,积极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对接大湾区人才提升工程、青年人才培育强基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圆梦工程、乡村人才振兴壮大工程、名家名匠铸造工程、人才服务保障提升工程”等“八大工程”,在政策、目标、感情、成就、兴趣、关怀等激励措施上同步推进,有效落实。优质服务。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动问候、问情、问需、问策“四问”工作法常态化制度化,营造尊才、重才、爱才、敬才的浓厚氛围。健全人才待遇保障机制,推动建立相适应的人才待遇增长机制,加大力度褒奖能干者,加强对异地人才的心理疏导、提供个性帮助,严格落实好职务职级并行、调任转任、休假、体检,以及薪酬待遇、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政策制度,加快完善人才新政保障措施,让各类人才免除后顾之忧、安心干事创业。

(一审:罗徽 二审:李秉钧 三审:陈淦璋)


郴州要闻

文明机关

形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