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嘉禾晋屏镇雷公井古村
发布时间:2017-03-22   来源: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作者:陈实

    

    湖南省嘉禾县晋屏镇的雷公井村历史久远。据史书记载,1429年初春时节,李氏先祖嗣应公从嘉禾古城禾仓堡翻过山路,来到晋屏山下的一处开阔之地放鸭,然后在一座小山边搭起一座茅屋定居,取名喜鹊屋。喜鹊屋刚搭好,便见空中雷声隆隆,寻着雷声出门而去,发现在不远处的塘边,一湾泉水随着雷声汩汩而出。此后应公每天在此取水,故名曰雷公井村。如今,雷公井村辖雷公井、竹山脚、高树脚 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43.6公顷,居民252户、1136人。

  该村民怀着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对传统古村落及其建筑的保护高度重视,形成了连片保护、相对完整的保护格局,传统古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达40 %。2015年6月,雷公井村被列湖南省传统村落。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

  雷公井村的古村落基本连片,浑然一体,保存完好,是目前保存为数不多的古民居集中区域。古民居主要由祠堂、礼塾、民居、古桥、古井、古商道、路亭等构成。其建筑选址于山水之间,村落结构与造型师法自然。巷道、溪流、建筑、清泉布局紧凑通融,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

  建筑为典型的湖南民居建筑群体,由堂屋、大屋、四合院三种古民居组成。村落内古建筑结构简单、节约,建筑装饰色调素雅、淡秀。是中国传统风水学具体应用的典型代表。古祠村前排列,86栋明清古民居浑然一体,规模宏大;茶马古驿道穿村而过,清泉从村后雷公井经小溪绕村而下。村内3000余米的石板路连通大街小巷,亭、阁、古私塾、古居宅院建筑保存齐全,板桥、古井、石板路、供排水等布局机巧,自然天成。

  雷公井古村选址遵循“枕山面屏”的理想风水模式,村落整体背山朝阳,随坡就势,藏风聚气。村落依清泉而建,水绕村而流,在充沛日照和开阔视野的前提下,又可获得灌溉、洗涤、防火等便利。这种择地选址理念与方法,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环境“风水学”理论研究价值,体现了“风水学”崇尚自然、奉行“天人合一”的人文格局。该村背倚逶迤南岭,面临干顷良田,古村后山龙脉源自南岭山脉,视野开阔,突显中庸仁和之度;面朝九老峰,层层叠叠,有奇峰来朝,秀案来供之相,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向相合,有很高的历史传承价值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很值得保护和发掘。

  古村有6堂,分别为应公堂、教耕堂、伴嫁堂、红军堂、尚武堂、尝新堂。

  应公堂

  应公堂,即纪念雷公井村立村先祖嗣应公的厅堂。嗣应公开基雷公井,后世枝繁叶茂、英才辈出、百业兴盛。村民为感念先祖恩泽和懿德,传承先祖创业创新精神,于2016年7月设立应公堂。

  应公堂是雷公井村后裔祭祀先祖、教化族人的重要基地,也是见证雷公井村历史和人文发展进程的主要景点。

  重教修身 福佑后裔

  土肥水好爱神农,重教轻庠百代功。

  古道遥遥通两广,商花绽放满堂红。

  嗣应公虽然以务农为业,但重视后辈的学习教育,认为读书可以端正品行,可以养成明君臣父子之伦、重仁义礼智之性。应公祠建于清咸丰年间,后来族人把它成了私塾,又改办学校。在重教兴学浓厚氛围影响下,嗣应公的后代有很多读书成才的榜样。村内曾有学生本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在应公祠内抄录“康熙治国十六条”,刊刻康熙御笔之宝“福”字。

图片2.jpg

神农功绩图摘自书籍《古堡禾仓》23页

  教耕堂

  教耕堂是纪念神农氏教民耕种稻谷的地方,是展示农耕文化的重要场所。

  公元前4700多年前,炎帝神农氏来到嘉禾九老峰一带,在丙穴山洞前偶得一禾九茎的“嘉禾”,于是教民耕种。雷公井一带因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气候适宜,成为神农教民耕种稻谷的风水宝地。

  教耕堂以实物展示加文字简介方式,再现了神农在雷公井教耕的史实及功绩,反映了原始耕作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演变过程。

图片3.jpg

安席歌

  伴嫁堂

  伴嫁堂全称为“嘉禾伴嫁歌舞展示堂”。

  嘉禾自古就有“唱娘娘”(即伴嫁)之婚俗。据同治版《嘉禾县志》载:“嫁女前夕,具酒馔,集妇女歌。歌阙,母女及村姑伯姨相向而哭,循叠相继,达曙乃止”。“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春天的故事》作曲者王佑贵在嘉禾采风时这样评价嘉禾伴嫁歌。嘉禾人民在劳作时爱唱歌,会唱歌,现在收集的民歌有三千多首,仅伴嫁歌就有1300多首。而嘉禾民歌的故事和内容,既反映了嘉禾独特的婚庆风俗,更折射出了劳动人民不畏艰辛、创业创新的精神。

  嘉禾伴嫁歌

  伴嫁是嘉禾民间的一种婚嫁习俗,伴嫁歌是嘉禾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嘉禾县图志》有《礼俗篇》记载婚礼甚详:“凡女将嫁前数月,不逾阃,深闭畏人,谓之宁乐娘......”。

  在嘉禾凡嫁女的人家,伴嫁时唱伴嫁歌、跳伴嫁舞都是要连唱两晚。第一晚坐歌堂伴嫁,唱短歌、耍歌、半夜即散,叫“伴小嫁”;第二晚上半夜唱“耍歌”,下半夜唱“长歌”,直唱到次日见天光,叫“伴大嫁”。天光时分跳伴嫁舞,而后是“哭嫁”与“送嫁”。

  伴嫁歌,全由女性用嘉禾方言土话唱诉。旋律阴柔、凄美;曲调结构灵活多变,广用衬词、衬调。节奏丰富,除了强、弱的二拍节奏外、还有哀怨凄美的三拍子(如“半升绿豆”),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强、弱、次强、弱、弱”的五拍子(如“日头出来晒杨家”),这种五拍子的歌很典型地展现了女性阴柔的特质。调式上多采用“羽调式”。演唱形式多样。伴嫁歌、伴嫁舞自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独唱、齐唱、轮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伴嫁歌舞)、边骂边唱(骂媒歌)、射歌(拉歌)、一领众和等等。

伴嫁舞《骂媒》.jpg

伴嫁舞《骂媒》

  嘉禾伴嫁歌至今流传下来的伴嫁哭嫁民俗歌曲达数千首。

  2006年,嘉禾伴嫁歌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直以来,千年古村雷公井的伴嫁歌经祖辈口耳相传,流传至今,妇女们随口就能唱诉几百首伴嫁歌。

  2015年,雷公井村被列为市级嘉禾伴嫁歌传承基地。

  尚武堂

  尚武堂,是展现雷公井族人尚武品格,弘扬不畏艰险、奋发进取精神的重要基地。

  雷公井族人不仅重视教育兴村,而且积极发扬尚武精神,不向任何强权低头,敢于战胜困难、战胜敌人、除强扶弱。尤其是在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雷公井的一大批仁人志士投身革命,勇于流血牺牲,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

  尚武堂大力倡导的是“忠、勇、义、侠、礼、仁”的传统美德,集中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爱国、强身、保民、自强、抗争、向上的精神。

  红军堂

  红军堂是雷公井古村特有的红色文化基地,也是嘉禾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1934年8月,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途经嘉禾,在雷公井村休整一天一夜。村民热情迎接红军,给红军送粮送物,还给红军当向导。同年11月,红一方面军第三、第八军团过境嘉禾,与国民党部队激战。村民冒险支援红军,抢救伤员,给伤员扛枪。战后,村民将55位红军伤员秘密转移到蓝岭山治疗。电视剧《浴血罗霄》在嘉禾拍摄时,摄制组选定村民李光辅的老屋为拍摄景点之一,以此再现当年深厚的军民鱼水之情。

  红军堂留下的是红军血沃嘉禾的珍贵记忆,传承的是雷公井村民拥军爱国的优良传统。

  尝新堂

  尝新堂是嘉禾独特民俗尝新节的集中展示场所,也是传承嘉禾美食文化的重要基地。

  嘉禾尝新节,以稻米尝新为由头,以节庆活动方式纪念神农教耕,共享劳动成果和地方美食,同时寄托人们怀念先祖、敬奉尊长、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雷公井村尝新堂通过相对固定的模式,演绎嘉禾尝新节风俗,传承嘉禾美食文化,让游客在品尝嘉禾美食的同时,充分领略嘉禾的独特风情。

  独特民俗尝新节

  农历六月六日是嘉禾的尝新节,它始于明末清初,该县袁家、泮头、石羔、车头、钟水、城关、莲荷等地十分盛行。农历六月,稻初熟,瓜果上市,故曰尝新。县俗嫁出去的女儿,在尝新节期间,要捎些新鲜水果,还要砍猪肉或捉鸡鸭,回娘家与父母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且须年年如此,直至父母双亡,做女儿的方可免此俗。

  尝新节也是小伙子向女友求爱的好时机。小伙子相中了某位姑娘,提上礼品到意中人家,名曰过尝新节,实为向女友求爱。姑娘家无论喜欢与否,都要高高兴兴地接纳礼品,以礼相待。席间,女方家长如果只敬男青年两杯酒,则表示委婉地谢绝了求爱,双方只能做一般的朋友;若举杯敬上四杯酒,则表示女方应允了男青年的求爱,只等花好月圆,好事成双。这一习俗,对提倡男女青年自由恋爱,有积极的意义。

 【编辑:陈实】

郴州要闻

文明机关

形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