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1月28日乘专机前往南海最大岛屿太平岛视察。这是马英九在8年任期即将结束之际,首次登上太平岛。马英九表示,台湾当局在太平岛长期驻有人员经营及守备,是“中华民国”在太平岛及周边行使“主权”的明证。对此,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两岸中国人都有责任维护中华民族祖产。
马英九登太平岛:危机时刻的“宣示”
太平岛面积约0.5平方公里,为珊瑚礁岛,是南沙群岛中的最大岛,距离台湾有1600公里,目前岛上没有居民。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曾派遣以“太平舰”为主的舰队,负责接收被日本侵占的中国南海岛礁,并以此舰来命名这座南沙最大的岛屿,宣示主权。1949年以后,太平岛一直由台湾当局实际控制。目前,岛上有台当局“海岸巡防署”人员和台海军气象人员驻守,设施有机场、码头、灯塔等。
多年以来,菲律宾、越南等国不断在南海制造争端。菲律宾、文莱、越南和马来西亚都声称对太平岛拥有主权。菲律宾还曾要求国际仲裁法庭裁定太平岛为“礁石”。分析认为,菲律宾的策略是,若南海最大的太平岛只是“礁石”,则其他岛礁也都是“礁石”,就不享有《海洋法公约》赋予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菲律宾的行为一度引发台湾岛内的愤怒情绪,民众同时指责台当局“屈从压力,不敢强力主张南海主权”。马英九此次视察太平岛,“宣示主权”的用意非常明确。
马英九在登岛后的发言中表示,菲律宾指太平岛是岩礁,不是岛屿的说法,完全错误。马英九说,太平岛水质良好、土壤肥沃,岛上椰子与木瓜及芭蕉树等野生作物果实产量丰富,还畜养鸡、羊,各种例证说明,太平岛足以“维持人类居住及其本身经济生活”,完全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的“岛屿”定义,因而除领海之外,有权提出专属经济区与大陆礁层主张。
事实上,早在去年底,马英九就计划在收复太平岛69周年纪念日(12月12日)视察太平岛,但受到美国的阻挠,加上正在进行的岛内大选,最后以“天气不佳”为由临时放弃。经过数次改期,马英九才终于在任期最后时刻登上太平岛。其实台湾地区领导人登上太平岛,已经有过先例。2008年,陈水扁就曾登岛慰问官兵,并主持飞机跑道启用典礼。不过当时陈水扁是从太平岛返台后才告知媒体,没有像马英九这样提前透露计划。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台“总统府”宣布马英九28日登岛的消息时专门提到,特别邀请蔡英文“派员出席”,不过遭到了民进党的拒绝。马英九在蔡英文已经当选台湾地区下一届领导人的情况下,作为“看守总统”高调登岛,也算是为自己和已经在岛内失势的国民党留下一笔政治遗产。
台湾当局的南海政策演变
据研究者梳理,1949年以来,台湾当局的南海政策历经蒋氏父子、李登辉、陈水扁和马英九四个时期,相关政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两蒋时期(1949-1988):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的最初阶段,“反攻大陆”一直是蒋介石最主要的战略目标,便无暇顾及南海问题。1950年,台湾当局将驻防西沙和南沙群岛的国民党军队车里,但后来的“克洛马事件”促使其调整了有关政策。(克洛马事件:1956年3月,菲律宾海军学校校长克洛马带领一个探险队到南沙,宣布其“发现并占领”南沙群岛,还致函菲外交部,声言他对所占岛屿的所有权。克洛马将其探险队占据的岛屿命名为“自由邦”,共计更改了50个岛屿与暗礁的名称。对此,海峡两岸均表示严正抗议。)有鉴于此,1956年6月,台湾当局组织“立威部队”前往南海巡防,重新驻防太平岛,并成立南沙守备区和东沙守备区。同年9月,组建“宁远部队”前往南沙群岛巡查,在北子礁附近截获克洛马所率菲律宾船只,并登船临检、讯问,扣留其航海日记、航行报告和执照、武器等,具结后将其释放。此后直到1988年,蒋氏父子执政时期的台湾当局也曾通过一系列活动向民众展示对南海主权的态度,比如在南子礁、北子礁、中业岛等岛屿立碑“宣示主权”。当越南、菲律宾等国先后对西沙、南沙群岛提出主权要求时,台“外交部门”也多次提出抗议及照会声明。总的来看,在这一时期,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且并未淡化对南海的主权意识,但因受到东西方冷战和两岸对抗格局的影响,其南海政策基本服从所谓“反共复国”的大方针,对于外界的挑战基本停留在原则性的“主权宣示”层面。尽管坚持中国对西沙、南沙群岛的主权,却尽可能避免与菲、越海军对峙或冲突。正是因为担心影响与所谓“东南亚盟邦”的关系,1976年台湾“内政部”虽成立了临海小组,但对设立“200海里经济海域或专属渔业区”持否定立场。“立委”蔡胜邦曾在1982年批评台湾当局的南海政策是“鸵鸟政策”。
李登辉时期(1988-2000):李登辉执政初期,由于立足未稳,基本延续并发展了蒋经国的政策,依然强调台湾拥有南海主权。在南海群岛主权争端升温的大背景下,李登辉当局为显示主权存在作出了一些努力:出台一系列法令文件,明确了南海政策目标,细化了相关决策机制,加强了对南海的行政管理。与此同时,台当局的武装力量也有所动作。1994年4月,“警政署保七总队”派遣两艘舰艇赴南沙海域游弋、护渔,打击走私与海盗;1995年3月25日,太平岛守军炮击了闯入附近水域的越南货轮。但此后,随着李登辉转向“台独”,台当局在南海的维权活动日趋退缩,南海政策日趋保守。李登辉当政后期,把南海问题与“台独”理念捆绑,为拓展其对外空间,开始推行所谓“南向政策”,企图在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经贸往来的基础上,实现对外政治关系的突破。在面对南海争端时,台湾当局不再强调主权问题,而是企图以“主权国家”的身份,而且还企图以“台湾”名义作为一方“当事国”参与多边对话与谈判。2000年1月15日,台湾“立法院”通过“海岸巡防法”,将驻守南沙、东沙的军队改换为“海巡署”警察,这意味着台当局对南海的安全防卫从“军队防卫”降格为“警察海岸防卫”。
陈水扁时期(2000-2008):总的来看,是一方面延续李登辉执政后期的做法,采取温和立场,尽量避免在南海问题上与东南亚国家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为实现“台独”目标,将南海政策作为其实施“海洋立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了一些相应行动。2000年12月21日,上台伊始的陈水扁视察东沙群岛,对外宣示南海政策以“和平共享”为最高目标,企图通过与东南亚国家的“和平共享”实现“海洋立国”。此后,台湾当局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都是以此为核心。有研究指出,民进党内部长期以来对南海争端的态度存在分歧,激进“台独”派认为,南海问题设计周边国家主权争议,应该交由国际社会采取国际合作共同开发南海;务实派则主张在太平岛兴建机场,派部队驻守,同时提升“南海小组”级别。陈水扁上台后,在南海问题采取消极立场,国民党执政时期制定的《南海政策纲领》几近名存实亡。但随着南海局势的发展和多国势力的介入,陈水扁当局认为可借机发挥,将台湾作为单独一方参与南海问题的多边对话,在国际上营造“台独”氛围。在此情况下,陈水扁逐步提升了对南海问题的重视程度,强调南海是台湾的固有“领土”,其重点却放在南海资源的保护,主权维护则退居其次。与此同时,陈水扁当局还在南海问题上与大陆方面唱对台戏,大陆方面坚持通过政治协商解决南海争端,陈水扁当局则主张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马英九时期(2008-2016):2008年马英九上任后,在回归“九二共识”,与大陆关系不断缓和的基础上,台湾当局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也逐渐转回到1994年的政策轨道,即:“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和平互惠、共同开发”。对周边国家的挑衅行为,台当局也都作出了回应。2008年8月11日,时任马来西亚副总理纳吉布率媒体记者赴南沙弹丸礁“宣示主权”,两天后,台“外交部”便重申其对南海的主权。2009年2月至3月,针对菲律宾通过“菲律宾群岛基线法”,将黄岩岛等岛屿划入其领土范围,台湾当局不仅发声明表示反对,其“外交部”还约见菲律宾“驻台代表”白熙礼,提出抗议。据台湾问题研究者的梳理,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台“外交部”就南海问题发表了9个声明,宣示南海主权和解决南海问题的立场。2012年马英九连任之后,面对日益复杂的南海问题,台湾当局对南海问题的主张也越来越高调。继“国安会秘书长”、“内政部长”等高官登太平岛视察后,台湾“海巡署”连续5天在太平岛实弹演习,期间还有多位蓝绿“立委”等岛慰问驻防人员。而在此次马英九亲自登上太平岛之前,台媒还爆出了台湾当局绘制的南海地图。台“内政部”官员称,国民政府于1947年公布南海诸岛位置图,当时划设的南海传统U形线,即目前台湾当局一再宣示的“十一段线”。如今编绘完成的南海地区地图,承继传统U形线的范围,并以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更加准确地标示了南海各岛礁、暗沙的位置。台湾实质占领的太平岛、中洲礁附近岛沙都包含在内,中沙群岛的黄岩岛、东沙群岛的东沙,与台湾邻近地区的位置也全都记录。台湾《联合报》称,这张台湾实际测绘、建置完成的地图,“有彰显中华民国在南海主权的意义”。
纵观60余年来的台湾当局南海政策,虽然各个时期表现不同,但这些差异背后又有一些共性。有研究者认为,对于台湾当局来说,南海问题并非至关重要,其相关政策基本服务于各时期整体的政治和“外交”战略,缺乏相对独立性。此外,台湾也缺乏在南海强力维权的实力,无法阻止东南亚国家在该地区的扩张。而台湾当局出于种种需要,也不希望因南海问题同东南亚国家交恶,因此和平解决南海争端也是其从1949年以来不变的主张。
两岸合作捍卫南海主权的可能性
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英津教授撰文指出,从历史来看,自1949年迄今,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合作可谓微乎其微,即便在“两蒋”时期,(由于两岸长期对峙)双方共识也仅限于作出“南海主权归属中国”的政治宣示,两岸在南海海域的经济合作几乎没有,更不用说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合作,即便存在默契,在对方宣示和捍卫南海主权时,互不拆台,甚至给予一定的暗中支持与配合,这也远远称不上“合作”。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李登辉推行“台独”路线,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默契被打破。台湾方面虽然继续强调南海主权属于中国,但更侧重于强调南海主权属于“中华民国”。李登辉当局虽然赞同大陆在南海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主要目的却不是两岸合作,而是所谓“国际合作”。后来的陈水扁当局更是利用南海问题试图实现“台独”目的,与大陆方面不仅不可能有默契,甚至还有“拆台”的迹象。
马英九当局虽然重回“一个中国”和“九二共识”的政治立场,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但基于台湾社会内部的复杂形势,其在南海问题上并未向大陆靠近。2011年7月,马英九谨慎地表示,“现阶段两岸互动以经济议题优先,台湾目前不会与中国大陆讨论高度敏感的南海议题。”当然,两岸难以在南海问题上形成合作,根本原因还在于两岸政治关系定位尚未得到解决。
王英津教授指出,近年来南海主权争端的不断升级,使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受到极大挑战,倘若两岸基于“一个中国”原则在南海相关议题上展开合作,不仅能促使两岸相互借力,共同捍卫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而且有助于化解两岸的敌意,增强两岸政治互信,扩大两岸合作的突破口。而据许昌学院现代国际问题研究所的邱普艳在一篇文章中披露,两岸已经有过共同维护南海权益的历史先例,1988年,中越发生海上冲突时,就曾得到过台湾当局驻太平岛守军的援助,这一经历为两岸可能的南海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编辑:李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