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不合格主因:安全风险+容量虚标
“充电宝”即移动电源,是集储电、升压、充电管理于一体的便携式设备。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充电宝”的普及率直线上升,而国家质检总局的最新抽检报告却给大家浇了一勺冷水:此次在移动电源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共从市场上采集样品32批次,结果表明均存在质量安全风险,其中17批次容量虚标。而且,移动电源作为一种以化学电池为主要构件的产品,如果使用不当或正常使用情况下产品保护机制设计不合理,将有可能引发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近年来,媒体曾多次报道移动电源引发的安全事故。
据介绍,本次抽检的指标涉及电芯、电路管理、外壳等多重指标。结果表明,32批次产品均存在质量安全风险。其中,9批次产品电芯重物冲击测试不符合,存在发生内部短路时起火爆炸的风险;28批次产品输出电气性能测试不符合,存在损害被充电设备的风险;20批次产品外壳材料可燃性测试不符合,存在无法对电芯起火进行阻燃的风险。此外,检测中还发现有17批次产品存在容量虚标问题。
记者调查:“充电宝”九成无3C认证
在成都市太升路几家大型通讯卖场、数码广场、A市场、百脑汇等地,移动电源成为货架上必不可少的热门产品,零售价从三四十元直到四五百元。对太升路10多个通讯产品销售店暗访后发现,就是一些售价400元以上的移动电源,也没有3C认证。记者以买家身份询问营业员,移动电源没有3C认证是否会出现问题,均未得到正面回应。据移动电源生产厂商仁清科技相关人士介绍,移动电源因为涉及安全问题,必须要经过国家3C认证,只是国家对移动电源生产还没有统一标准,因此目前这个行业显得较乱。
据卖家介绍,“充电宝”的价格与电源容量有关,市面上的充电宝电容量从1000毫安到20000毫安不等。容量越高,充一次电能给手机充电次数就越多,价格也越贵。除了少数知名品牌外,多数充电宝没有合格证、保修卡和三包证明。而对充电宝的保修期,不同品牌有不同的承诺,最短的仅一个月,部分品牌承诺保一年。
电容量是消费者关心的焦点。在百脑汇、数码广场、赛格广场等地,销售员一般都会告诉记者,价格偏低的移动电源存在虚标电量问题,标注电量为10000毫安的,有效电量可能只有6000~7000毫安。比如,移动电源每根电芯的电量容量有限,若要达到厂家标注的电量,肯定要增加电芯数量,但一些标注电量很高的产品,“块头”却很小,这明显是虚标。这种情况,在杂牌产品中尤其常见。
不久前,上海质监局网站曾公布对市场上22个批次充电宝抽检结果,9个样品电芯实测容量低于整机“标称容量”,缺额从1%至37.8%不等。电容量虚标、充电宝缩水,这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选“充电宝” 电芯是关键
日前,广州地铁向乘客发出倡议,呼吁大家乘坐地铁时停止使用充电宝,携带着充电宝则要做好适当的防护和保护工作。为什么要推出上述举措?普通用户又该如何选购充电宝呢?
相关媒体报道称,今年5月,深圳4号线一列地铁尾部发现烟雾,乘客紧急疏散。后来消防人员查出,系因乘客携带的移动电源爆炸。事故虽未造成伤亡,但也足够引起人们对移动电源安全性的重视。不管你是在地铁还是在自己的房间里,使用劣质的移动电源都可能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为保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选购好的移动电源很重要,怎么选择安全的充电宝呢?专家接受采访时给出如下建议:
首先, 购买产品质量高、有企业信誉的厂商生产的移动电源,切勿贪小便宜购买低价伪劣产品,产品应具备国家相关认证。电芯、电路板都有固定成本,品质越高的电芯,厂商的购买成本就越高,价格自然也会更高。
同时,传统充电宝最核心的部件只有电芯和电路板,厂家只要焊接两者,然后加上外壳,就是一款充电宝,为了提高利润率大多会采用廉价电芯加工。仁清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已经开始采用锂聚合物而抛弃电芯,这样的充电宝一般体积小,重量轻,安全性能较高,所以价格也比较贵。”不过另外一种液态锂电池充电宝,因为所采用的液态电解质在充电状态下会导致内部电压急剧上升,一旦过充、过热都可能导致燃烧或爆炸等情况。
此外,使用过程中应避免与重物或尖锐金属部件接触,防止内部电芯被重物压变形或被尖锐金属刺穿,导致电芯内部短路。给移动设备充电时,若发现移动设备发烫,应立即停止充电。移动设备发烫原因可能是移动电源输出电压或电流过高,若不及时停止充电,将有可能导致移动设备被损坏。在充电时,若移动电源充电指示灯显示已充电完毕,应及时取下移动电源,防止过充电。
(原标题:记者调查:市售“充电宝”九成无3C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