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作者:李一陵
既然自主招生意在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生,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考试形式和内容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能力,如何兼顾不同背景的学生,又如何在招录中防止腐败等不良现象?这些都考验着自主招生的公平度与科学性。
据媒体报道,一份网上流传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2016年在浙江录取榜单显示,2016年浙江省考上北大清华的347人中,仅凭高考分数而没有任何自主招生加分项目被录取的只有37人。“裸分”考入北大清华人数锐减,让很多一线教师得出了“哪所高中不重视自主招生哪所高中就会吃亏的结论”。
2003年,22所高校首批启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到2016年,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达95所。而且,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据统计,2015年清华、北大在全国总共招生约6500人,其中仅有约1000人是纯凭高考分数考进来的。
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改变了原有的单一录取方式。毋庸置疑,这是高校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大方向。但自主招生也引发不小的争议,不少名校结成各种联盟,把自主招生变成了“掐尖大战”“生源大战”。同时,它也带来了新的教育公平问题。“裸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越来越少就是一个突出表现。
北大清华等高校的自主招生大都强调要有学科专长、创新潜质。所谓的学科专长、创新潜质,对于理科生来说,就是在学科奥赛或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奖,对文科生来说或许要有作品、艺术特长等。而奥赛、特殊才能一般都需要时间和金钱的大量投入,它加重了考生和家庭的负担,也让家境普通的孩子处于不利地位。最后的结果是,农村普通中学甚至重点高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易获得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
既然自主招生意在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生,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考试形式和内容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个性、才华和能力,如何兼顾不同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的学生,又如何在个性化的招录中防止腐败等不良现象?这些问题考验着自主招生的公平度与科学性。
姑且不论农村学生在获取自主招生政策信息,负担参加考试的交通、住宿成本等方面的劣势,自主招生考试内容往往表现出以城市生活为中心的取向,带有浓郁的城市文化情结。农村学生在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不一定比城市学生差,但其知识和能力结构与城市学生相比显然存在差距。如果确定一个比例,保证农村贫困地区学生录取数量,虽然貌似在结果上保证了公平,但是这种“扶贫”政策,既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是选拔优秀人才的最好方式,还会招致“降格以求”的嫌疑。
我国区域以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给教育改革带来了很大挑战。避免新的教育不公,亟须正视区域教育差异、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根本上来说,还是要放开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经历,让不同成长经历的学生能够在合理的考查方式下展现自身优势,而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选择适合的学生。
《光明日报》
【编辑: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