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开创基层治理新模式 ——资兴市探索“线上线下”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20-10-3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资兴市委主要领导深入三都镇调研基层社会治理。

得益于基层社会的治理,三都镇的旅游越来越旺。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治理。图为欣欣向荣的三都镇流华湾古村。

源兴村将“三支队伍”人员姓名、联系方式公布于村中。何庆辉 摄

10月13日,源兴村党总支书记李进松(左一)在田间调查村民反映的问题。

何庆辉 摄

源兴村新建的村部大楼。何庆辉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资兴市委宣传部提供)

李秉钧 何庆辉 朱孝荣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在当今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不仅决定着社会治理的整体效果,而且关系到国家整体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着力做好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探索,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为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打通基层治理的痛点和堵点,实现服务精准投送、治理精准落地,资兴市将三都镇、黄草镇、蓼江镇等地作为试点,实施以微信群管理为切入口,积极探索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子。

资兴市通过试点乡镇实施新的管理机制,实现“线上全联通、线下全联系”,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疏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今年来,仅三都镇各村以微信群与走访联系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为村民办理各类事项1140件,解决群众问题、困难647件,群众满意度达100%。

搭建平台,线上线下聚民意

近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导致部分农村呈现“空心化”。以资兴市三都镇源兴村为例,现有人口685户2486人,其中在家人口仅929人,占比37.4%,外出人员超过六成。农村“空心化”问题已成为了乡村基层治理的难点和痛点。

“新时代要用新思维,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资兴市委书记黄峥嵘明确提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乡村管理和服务机制,持续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如何加强基层治理?三都镇作为试点乡镇,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为此,三都镇将源兴村作为试点村,探索利用微信群,充分发挥党员、镇村组干部、市镇人大代表、村民代表的先锋模范和联系走访作用,创新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基层治理模式,广泛开展村民自治。

2018年,源兴村建立村民微信群,由村党总支书记担任群主,村民小组长负责将本村有微信的村民进行登记造册,逐一纳入村民微信群,原则上每户至少有1人加入村民微信群。针对年纪大、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条件加入微信群的村民,明确由其邻居代为反映诉求、传达信息。同时,把联系源兴村的镇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党员、各级代表等,拉入村民微信群,并广泛动员、吸纳村籍在外乡贤加入微信群,让在外群众“离家不离心、离村不离群”,实现“线上全联通”。

“我们的村民微信群,不仅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群主,其他管理人员也都是党员或者代表,政治过硬,素质较高。同时,收集到的问题和诉求,也是由村级党组织进行例会研究、解决。”资兴市三都镇党委书记蒋勇光表示,村民微信群从建立到线上线下发挥作用,从始至终,都是镇村两级党组织在加强领导,贯穿全过程,加强了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稳固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

与此同时,源兴村开展“线下全联系”。该村将村组干部、党员、各级代表等整合起来,按照就近便利原则,实行网格化管理,每人联系1至5户群众,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打通党群、干群联系“最后一公里”。

“群众的诉求一定要有回应。”源兴村干部介绍,他们制定了村民微信群的实施细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采取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工作举措来保障村民微信群发挥作用。同时,还制定社情民意收集、分类、办理、回复、反馈工作制度和流程。安排村民微信群专职管理员对“线上”反映的问题和诉求,进行汇总并建立台账;“线下”入户走访收集的问题和诉求,由村组干部负责汇总并建立台账。

源兴村民微信群管理员唐飞英介绍,村民微信群主要用于政策宣传、村务公开、社情民意收集、通知公告等用途,不得发布有损本村形象、制造矛盾、散布谣言等信息,违者一次提醒、二次警告、三次则让其退群,并公开检讨。

源兴村收集汇总的问题和诉求,最终将进行分类分级处理。微信群管理员或入户走访人员能够当面解决的部分,会及时解决回复;需由村级解决的部分,由村支“两委”研究解决并办理答复;对于村级不能解决的部分,报镇党委、政府研究解决,以此类推,直至解决。问题和诉求解决情况均要反馈至村支“两委”,并录入管理台账。反映的问题和诉求处理答复后,该村还将定期进行回访,掌握群众满意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源兴村通过搭建“线上全联通、线下全联系”两个平台,进一步激发了村民主人翁意识和集体意识,凝聚起乡村发展、乡村振兴强大合力。去年底,三都镇复制源兴村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的试行成果,在全镇各村(社区)进行推广。

三都镇共有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726名,为开展好流动党员的主题党课及教育活动,他们也通过微信群进行学习资料的上传及学习成果的展示,凝聚党员人心。该镇龙竹村党员曹艳霞在广东务工,她说在村里的党支部微信群里,村党支部书记定期不定期发送有关主题教育、党章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相关内容。这样使政治理论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困扰,既保证了党员的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不耽误日常工作;又能在群里互相交流,增强沟通。

如今,三都镇各村(社区)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乡村治理的能效,让外出和在家的村民凝聚起来,合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整合能人,“三支队伍”促自治

行走三都镇源兴村,村容村貌亮丽整洁,文明乡风拂面来。每天清晨,源兴村村民刘柏平都会来到村里的广场上锻炼。“各处都整理得漂漂亮亮,大家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了。”刘柏平高兴地说,得益于村里开展的拆危拆旧、环境整治及完善基础设施,村里生活环境焕然一新了。

为美化亮化农村人居环境,振兴乡村经济。近年来,源兴村先后实施了拆除危旧房屋工程(拆危拆旧),开展了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完善基础设施等新农村建设工作。

源兴村新农村建设工作能顺利开展,得益于村民们的理解和支持。理解支持的背后是该村充分发挥“线上全联通、线下全联系”两个平台优势,一方面在“线上”村民微信群发布公告,就新农村建设做好解释工作,并及时回应村民关切;另一方面,“线下”安排100多名村组干部、党员、各级代表等“三支队伍”人员走村入户,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为村民排忧解难。

“老刘,拆危拆旧是改变农村面貌、造福子孙的大好事,我自己的3间杂房都拆了,你也别拗了,我帮你一起收拾东西。”源兴村马竹组村民代表曹勇给村民贴心地做工作。源兴村江一组70多岁村民李仁少的杂房也不愿意拆除。为此,作为三都镇人大代表、党员的李永强,多次上门做李仁少的思想工作,帮助其解决后顾之忧,最终老人被其真诚打动,拆除了杂房。目前,该村拆危拆旧工作已全部完成,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

在源兴村,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村里的大小事情,到处都有“三支队伍”人员忙碌的身影。去年,该村土地合作社计划流转500余亩连片土地,用于承租给一家公司种植莲藕,涉及江一组李宙平等村民的土地,然而李宙平不愿意流转自己的土地。得知情况后,李永强主动上门沟通,了解其诉求,最终圆满解决。仅此一项,源兴村土地合作社就获得土地租金10多万元。

高桥墟村民、郴州资兴两级人大代表谢立煌去年针对微信群中有群众反映大丰洞水库水质差的问题,他第一时间全面了解情况,争取相关部门重视,对原有的供水设备等进行更换,改善了水质,解决了碑记片1万多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当地村民表示,谢立煌代表还经常上门入户,了解群众诉求,每年为大家解决不少实实在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村民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提升“三支队伍”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三都镇各村将“三支队伍”人员姓名、联系方式公布在村级公示栏中,便于村民及时联系和监督。同时,通过定目标、定任务,实行绩效考核检验其工作成效,确保村民反馈的需求和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近年来,源兴村通过“线上线下”乡村治理模式,推动了该村“支部农场”莲虾养殖、肉牛养殖、优质稻、猕猴桃、南竹等产业发展,也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厕所革命”、村组道路修缮等公共事业发展。目前,该村新增农业合作社5家,种养大户26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3万元。

三都镇70多名党员干部都驻村驻点,也是村民微信群的成员,对急、难、重等硬骨头问题,他们都是冲在最前面。驻流华湾村干部罗发忠,从微信平台得知该村刘家组与谢家组因坟山权属纠纷可能引发重大不稳定因素后,主动介入调解。通过查史料、走访知情群众,及时化解了一触即发的矛盾。

“镇村两级结合各村特点,以‘线上线下’互补的治理模式,解决群众实际需求和问题,进一步激发村民自治意识,真正做到民管民用民受益。”三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欧瑞华介绍道,全镇“三支队伍”共有1800多人,每天都在为群众解决身边的各种问题和诉求。

2018年来,仅源兴村通过“线上全联通、线下全联系”乡村治理模式,矛盾纠纷发生率下降60%,信访总量下降66%,实现刑事治安案件数、群体信访数、安全生产事故全为“零”,综治民调从之前的72名跃升至2019年的18名。

服务为民,构建和谐幸福乡村

今年10月9日,三都镇源兴村干部忙着整理全村685户宅基地确权资料。“我们通过村民微信群通知大家上报相关资料,从通知到收齐,只用了个把星期。”源兴村党总支书记李进松说,以往这种事没一两个月都收不齐。

据介绍,源兴村把与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通知、文件,都会第一时间发布到村民微信群。在此基础上,该村还不断推进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通过支部建设、党员带动,让村民们积极参与村里的大小事情,积极建言献策。

“群主您好,袁家组垃圾桶几天没有清运了,很脏!”“已知悉,将尽快安排清运。”“我们家已经两天没来水了!”“昨天,七里村到我村的主水管损坏造成停水,现已修复并供水,你那地势高稍后应该就会有水。”这是源兴村村民与村组干部在村民微信群中互动的“声音”。针对群里反映的问题,村组干部都是第一时间回复和解决,做到件件有回复、事事有反馈、台账很清楚。

李进松介绍,源兴村在村部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中,面临资金缺乏的困境。村里的党员、代表在村民微信群里倡议大家自愿捐款,该村外出能人、村民等纷纷响应、积极参与,捐款总计达10万余元。捐款除用于村部建设外,还用于村组路硬化拓宽,水库修缮等公共设施。

得益于“线上全联通”,通知和反馈的信息上传下达畅通、快速,也大大方便了村民办理各类事项。“现在缴纳新农合、新农保等费用很方便,到微信群里下个通知,村民就主动通过微信转账或自己下载APP直接就办理好了,方便快捷。”源兴村干部唐飞英告诉我们,以前都是走村串户上门收取,耗时费力,部分在外村民还需要赶回来缴费。

“今年年初的疫情防控,村民微信群起了重要作用。”源兴村村医黎金慧深有体会,防疫期间她先后监测了100多人,针对有条件的村民,她通过视频督促其自主测体温,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减少了与居家留观人员接触。同时,她还经常在村民微信群分享一些防疫知识。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资兴市微信群成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好帮手”。资兴镇村干部第一时间在群内传达各级防控指挥部发布的权威信息、防控知识,谁家有人从疫情严重地区来了,村民也会自觉在群内报告,对镇村开展防疫工作提供了极大方便。

“‘线上线下’齐发力,让原本‘空心化’的村庄实起来了,村民的心聚起来了。”三都镇源塘村村民李小红说,该村有七成劳动力在外务工,以前在外人员很少关心村里产业发展、公共事业等,大家如同一盘散沙。推行现代基层治理体系后,村民集体意识增强,问题解决效率也大大提高,还通过微信群倡议自发捐款3.2万元,用于村级公路加宽及联网公路硬化。

村观察

线上线下齐发力 基层治理闯新路

进入新时代,与民众沟通,离不开互联网。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前,资兴就在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并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尝试利用互联网的有效方式。他们除了开通村级微信群这样的线上“掌上服务平台”,还利用村级“三支队伍”力量,与居民随时线下互动,第一时间回应群众诉求,把一桩桩小事化解在群众的心坎里。这样线上线下的互动才能更良性,乡村治理的蓝图才能真正落地,变成群众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这种模式,可谓开创了简便易行、务实高效的现代农村管理服务体系。

源兴村村级微信群从一开始,就由镇党委指导,村党组织书记创立、管理,在具体运行中由村级党组织研究解决问题等,这充分展现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资兴市重在强化党建统领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工作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成效。在具体工作中,他们对微信群实行专人、专责、专账等一整套规范制度,全村村民在这个“舆论场”里说话,用村规民约“约法三章”,让大家说真话、说实话,杜绝各种不良信息的肆意传播,能让微信群有公信力、有影响力。特别是村民随走随拍“曝光”的脏乱现象及现实问题,考验着村里“三支队伍”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三支队伍”的履职履责。当诉求有回应、问题有解决时,群众对这个村级微信群的信赖度、依赖度就会更高。因此,基层治理在借助互联网的同时,还必须把实干落实到线下。

线上搭起“连心桥”,线下合力“解难题”。三都镇源兴村等通过线上线下齐发力,把联系村民、服务村民结合起来,使基层治理更精细化、人性化,可谓实现了村(社区)治理的一次创新和突破。相信随着这一创新机制的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资兴市的基层治理会更科学、更高效!(李秉钧 何庆辉)


郴州要闻

文明机关

形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