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张吉琼 陈晓辉
8月6日晚上10点半,宜章县公路建设养护中心两位驻村工作队员才从当天走访的天塘镇乐水河村第11户贫困户李元龙家离开。李元龙把两位扶贫工作队队员送到村口,依依不舍的握着驻村扶贫工作队长陈晓辉的手说:“感谢你们的帮助,让我又找到了务工的地方”。陈晓辉拍拍他的肩膀说:“你这是哪里话,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今年3月陈晓辉临危受命接任天塘镇乐水河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半路出家的他刚到村里,不熟悉情况,凭着退伍军人的一股子拼劲,他一户户摸排,一家家走访,每天深夜才回到宿舍。在短短半个月内熟悉了全村149户贫困户的相关情况,扶贫工作队员玩笑地称他为“拼命陈三郎”。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宜章县公路建设养护中心结对帮扶天塘镇乐水河村、贺家村、龙塘村、笠头村、天子山村,派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9名,结对帮扶责任人85名。他们都是公路建设养护中心的职工,一辈子跟公路打交道,驻村扶贫刚开始一头雾水。在驻村工作队长的带领下,每天走村窜巷熟悉村子里的各个角落,了解贫困户的相关情况,在田间、地头研究合适种植的农作物,在会议室里出谋划策讨论村里的发展……。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有些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内心没有斗志,总感觉“低人一等”,甚至有些贫困户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驻村工作队找准问题切入点,对症下药,一边对这类贫困户做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宣传帮扶政策,提高思想认识,一边联系企业,把加工产品直接发到村里,让村民在空闲时间做点手工加工,增加收入。
宜章县公路建设养护中心主任陈锡友心里时刻牵挂着脱贫攻坚工作,一到周末就忙碌在各个结对帮扶村。6月6日,他来到乐水河村,跟驻村工作队员一行人对乐水河村6个村民小组13户重点贫困户进行走访。在和贫困户的交谈过程中,陈锡友认真询问了贫困户近期的生活状况、家里发展产业、养殖家禽、子女外出务工等情况。在交流中注重融入感恩教育,大家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交谈中了解到的问题,他仔细做好记录,并立即与驻村工作队商量解决措施。在了解到13组贫困户周书良,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一级残,出行不便,但是现在家每天做手工加工能赚100元左右,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陈锡友立即向他树起了大拇指,鼓励周书良这种自强精神,并叮嘱扶贫队员要在村里多多宣传,带动村里其他贫困户,破除“等靠要”的不良习气,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在动力,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宜章县公路建设养护中心的主任办公会也搬到了结对帮扶村,每月到村里最少召开一次主任办公会,扶贫工作队员和村委员会人员列席会议,检查督促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了解掌握脱贫攻坚工作进度。得知村里的发展遇到困难,大家共同探讨,把问题摆在台面上,逐一讨论,逐一解决。近年来乐水河村依托大莽山旅游地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一是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传统模式,通过务工支付报酬、参与产业经营等方式,带动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发展,种植蔬菜、砂糖橘和烤烟;二是针对孤寡老人、孤儿等严重缺乏增收能力的贫困家庭,实施土地流转或扶持资金入股享受分红、扶贫小额信贷等方式,进一步扩大扶贫产业覆盖率;三是通过电商平台推动农副产品销售,助推脱贫户增收;四是依托光伏产业和烤烟种植促进集体经济增收。
2015年以来,乐水河村土地流转300亩种植砂糖桔、380亩种植烤烟,解决120多人家门口就业;重点产业项目对接帮扶116户386人,金融贷款帮扶98户351人,安排公益岗位10人,脱贫人口年均收入达6000元以上,村集体增收8万多元。乐水河村的包村领导县委常委、县纪委、监委书记唐国林多次深入乐水河村了解民风、民情,调研督战脱贫攻坚,对公路建设养护中心的脱贫攻坚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大家都说乐水河变了,路宽了、电(讯)通了,自来水到户了,日子也好过了。这里少不了后盾单位全力帮,驻村工作队倾情扶,更有帮扶责任人全心对待贫困户的心意。帮扶责任人每月至少1次以上上门走访,用情、用心与贫困户交流、沟通,耐心询问家庭生产、生活、收支情况,核实落实政策,深入农户家中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做到感情联络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政策宣传在一线,帮扶落实在一线,作风体现在一线,让贫困户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爱和关怀,为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一名队员一个故事,一次驻村一段回忆。他们的笑脸朴实而坚毅,他们的工作平凡而伟大。因为他们,让我们与群众心更近、情更深;因为他们,让公路人不畏困苦、乐于奉献的红色基因留在地头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