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阳光照亮成长路 ——桂东县教育筑牢脱贫成效纪实
发布时间:2019-12-1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白培生 罗 徽 郭俊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作为“两不愁三保障”之一的教育,桂东在脱贫摘帽之后如何继续保障?

全县有普通中小学校82所,在校学生24722人,县内就读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418人。

“不让贫困孩子从家里拿一分钱,轻轻松松背起书包就去上学。”这是桂东县委书记谭建上在教育扶贫工作中的郑重承诺。

为此,该县坚持“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发展理念,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累计发放资金9071.47万元,其中整合上级资金5323.75万元,县本级投入资金3747.72万元,充分保证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有学上”。

保障全到位

让每个孩子有学上

11月18日,气温骤降。桂东县沤江镇寒口学校六年级114班的李青担心同在这里读一年级的弟弟着凉,趁着下课时间回宿舍拿了件厚衣服给他加上。姐弟俩家住距离学校10公里外的上东村,家里原来有爷爷奶奶、父母和她姐弟六口人,唯一的收入是靠父亲打临工。两年前,患有脑瘫的母亲离家出走,至今未归。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年6月,父亲又因车祸不幸去世。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倒了。本应该无忧无虑生活的李青很可能因此辍学,独自去支撑起这个家,照顾80多岁的爷爷奶奶和年仅6岁的弟弟。

其实,桂东在2016年就出台了《教育扶贫工程“学生资助全覆盖”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县里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全员实行学前教育阶段至高中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对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发放生活补助。

依靠这项政策,姐弟俩每人每年可以拿到1000元的生活救助。加上父亲在世时打工的收入,读书不成问题,可现在,仅靠政策是不够了。

人间自有真情在,上东村村支两委开展了滴水筹,全县各单位、企业和志愿者也纷纷献出爱心。如今,社会各界已经为他们筹措爱心款近10万元,用来解决生活问题。

在2017年出台的《桂东县教育扶贫救助实施办法》中,统筹安排了500万元设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对建档立卡家庭中孤儿、单亲、残疾、父母当年亡故、家庭成员遭遇意外分别给予1000至4000元救助。

有了这些帮助,困难迎刃而解。李青这个腼腆文静的女孩也露出了坚定自信的笑容。

李青姐弟的情况在全县并非个例。近两年来,全县共投入1296.78万元,免除学前至高中阶段就学费用,实现贫困学生“十五年免费教育”;投入2724.32万元,每学年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助。

在桂东,还有60名学生,由于身体原因不能随班就读。桂东县三洞乡的小星(化名)就是其中之一。他今年10岁了,是先天性脑瘫患者,生活无法自理。三洞学校教师李优英每周都会“送教上门”,在教知识的同时还不断给小星鼓励。

桂东的“送教上门”活动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一人一案,组织每周不少于一次的送教上门活动。截至目前,全县送教教师已有240多人,累计上门送教7000余次。

这是桂东采取“两线三级”(政府线:县人民政府、乡镇、村组;教育线:县教育局、学校、教师)控辍保学责任制与“三帮一”(一名教师、一名村干部、一名家长或监护人帮扶一名辍学学生)劝返复学等机制之一。截至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

资助全覆盖

让孩子上学有选择

桂东县职业教育中心对口高考27班的何海军是单亲孩子,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靠母亲在工地打临工所得,2017年进入学校后,不但没交过一分钱学费,每年还能拿到2500元的生活补贴。

“这笔钱不仅够孩子吃饭和零用,还能为孩子添置新衣服和文具。”这样的惠民政策让何海军的母亲感觉比以往轻松多了。

明年,何海军就要考大学,他的目标是湖南第一师范,如果考上的话,县里还将继续给予资助。

两年来,全县投入233.2万元对就读全日制大学新生每人一次性资助5000元,对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大二开始每学年再资助3000元;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377人次发放助学贷款296.4万元。

在桂东县职业教育中心,何海军这样情况的学生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后会选择学习技能,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为了让这些孩子尽可能多学些技能,从2017年开始,学校陆续投入资金900余万元,新建了单片机实训室、PLC实训室、电工技术实训室、智能机器人实训室等18个功能实训室和16个社团活动室。并与江铃汽车等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办班。

多年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桂东职校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毕业生5268人,毕业生年均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5%以上,就业后工资达41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成效。

投入用全力

让孩子上学有质量

“为孩子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才是从根本上抓教育扶贫。”县委副书记、县长伍志平说,为让每一个贫困地区孩子都能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桂东将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延伸到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并通过师资配备向乡村学校倾斜、优质校和薄弱校联校办学等措施,让乡村学校强起来。

走进普乐镇小江小学,现代化的教学楼,平整宽阔的操场,教学楼里计算机教室、实验室、阅览室、“留守儿童之家”等功能室一应俱全。然而在几年前,这里的操场还是荒草丛生,教室的窗户用报纸贴了一层又一层,一切变化得益于该县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作。

近年来,桂东县投入2.9亿元,改扩建校舍9万多平方米,运动场地9.7万平方米,配备教学仪器设备24万台(件、套),添置学生课桌椅1万余套。有力促进了全县学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优质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能使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为此,桂东开辟教师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实施特岗教师引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公费培养和教师招聘计划,近年共引进教师309人。

同时,该县严格落实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从2010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预算200万元,为农村教师每人每年发放山区和交通津贴,建立起“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

以桂东县青山乡中心小学为例,除了财政工资和年终绩效工资之外,每月还有罗霄山区人才津贴300元、交通补贴500元、乡镇工作津贴200元,一年要比城区学校老师多了1.2万元。

“在桂东,教师工资水平、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已经好于公务员,教师已经成为了年轻人就业的首选之一。”桂东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建军骄傲地说。


郴州要闻

文明机关

形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