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板梁古村之谜
发布时间:2017-04-19   来源: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作者:刘明

郴州市二中 刘明

  永兴县高亭乡板梁古村,平凡而不凡。

  板梁古村,融上中下三村为一体,坐北朝南,背倚象山,面临板溪,东有神龟石,西有七层塔——是典型的中国式村庄——同一宗族聚族而居。但近几年来前来参观的游客不计其数,而且包含了各个阶层:有政府官员,有平民百姓,有社会贤达,有民居专家,等等,平凡的一座古村何以赢得世人如此垂青呢?

  和平公正的稳定理念

  这不足四万平方米的小村庄,居然建有含1762间房屋的164栋建筑,这么多的建筑全凭一块一块青石板连接起来,无论走到哪一家门口,你都得踩上青石板,这些青石板方方正正,平平整整,坚实柔滑,或许先辈们正是借这之来警醒后代们保持家族生机、和平与稳重吧!走进一条条青石板的小巷子,我们似乎体会到生活的坚实平稳,体会到家族的板正(“公正”之土语)本色,体味到比邻而居的闲适。如果不是导游介绍,我们还不知道这一古村庄里有着尊贵的官员,有着富甲一方的土豪,有着耕织生活的平民百姓,而这样有着典型尊卑身份的家族成员凭借和平公正的理念和谐地生活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实属不易。踏着这一块块的青石,我不禁对我们民族的先辈们充满了无限的敬意,他们如诗歌般以青石板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愿望,表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智慧。事实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一个村庄还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和平、公正、稳定永远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勇于担当的栋梁意识

       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位人物,一位是村民刘宗琳,上村宗祠里记载着这样一段话:“上村宗祠(贤公厅),因明正统年间刘宗琳捐粮1010担,赈湖广之灾,受皇封赐建。”在物资贫乏、天灾常有的封建社会,无论是贫是富,刘宗琳能够义赈1010担粮食,都是难能可贵的。另一位是将军黄克诚,他历经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多个激荡的历史时期,无论哪一个历史时期,他都秉承着民族大义,勇于担当,砥柱中流,成为我们的民族魂。同一片土地上的这两位英雄,一位是平民百姓,一位是智勇将军,他们敢承天下危困之难,敢担国家兴亡之责,成就济世安邦的事业,也正是这种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和实践行动,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之脊梁并名垂青史。

  胸怀坦荡的包容精神

       据导游介绍,在这小小的村庄里,那一排排整齐的古建筑,居然有徽式、湘式、粤式三种样式,它们各自展示着自己的独特风格,迎着朝阳伴着细雨。不论它们各以什么原因矗立在同一块土地上,但是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保守中的开放、内敛中的包容。同样,站在村前的板溪边,我们还可以看到村庄城隍古庙和儒家私塾,而村旁则高高地耸立着一座七层高的文峰塔,它们分另代表中儒释道三种文化,古村让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足见族人对三种文化的敬畏与包容了。事实上,中国文化的本色之一就是多种文化的融合,这一点上,板梁古村似乎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缩影。

  天人合一的文化传承

       步入板梁古村,无论是那一条条青翠的石板路和路边那一簇簇的碧草,还是那青砖黛瓦白墙老井古桥,它们无不散发着泥土味道,弥漫在初夏的轻风中,体现着一种天然的农村风味。村东头的双龙泉、神龟石以及联姻一处的榴莲石和金叶树,也是上天的恩赐,与村民们世代相处,却无一受到损害或污染:水依然是六百年前的水清澈纯净,树依然是六百年前的树与天同行,石依然六百年前的石与地共长,泥依然是六百年前的泥纯朴清香,这是人之福还是自然之福?村民们怀着对自然、历史和生活的敬畏之心,无论是是非颠倒的动荡年代还是急功近利的拜金时代,依然固守着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一片青色的土地,使之永葆青春。如果中国土地上的每一个村庄都能如此,那么中国又会如何呢?她将是绿色的、诗意的、中国本色的、真正现代化的……

  事实上,文化才是我们的根。一件古物因文化而珍贵,一位古人因文化而永恒,一座古城因文化而伟大,同样,板梁古村因文化而熠熠生辉。

  【编辑:陈实】

 

郴州要闻

文明机关

形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