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郴州3月2日讯(通讯员 黄房生 邓章敏)汝城县马桥镇外沙学校基于村小及教学点因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科“开课难”或“效果差”等问题,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究“1+2网络联校”教学模式,拓展教育发展新途径,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解决村小和教学点课程建设和校本研训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了教育均衡和教师专业水平整体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

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及县教育局专家、领导体验“1+2”网络联校课堂教学
该校“1+2”网络联校是基于“三个课堂、四个同步、一个联合、七个平台”进行的一种凭借新设备、运用新技术进行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其主要特色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落实“三个课堂”,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落实好“专递课堂”。根据主校与分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小学英语(1-5)、小学音乐(1-5)两门学科和德育专题(推送本校研发的德育微电影)为专递课堂内容,安排骨干人员,定时向分校推送。二是落实好“同步课堂”。主校与分校的学生同步享受同一教师的课堂教学。三是落实好“名师课堂”。分“校本级”、“县域级”、“名校级”、“网络名师”四个层面,采取请进来的办法,深入课堂指导或上示范课,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施“四个同步”,确保课堂教学效果。一是同步备课。主校与分校同一学科主讲与助教组成备课小组,进行集体备课,主分校使用同一教案文本。二是同步授课。主分校使用同一课程表,同一主讲,同一时间,按同一标准进行课堂评价。三是同步作业。主校与分校学生按照同一标准完成相同作业,分散批改,集中讲评。四是同步考试。主分校在同一时间、使用同一试卷,按同一组考要求进行考试,检测教学效果。四个同步的有效落实,保证网络联校课堂教学有序有效。
三、推进“一个联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个联合主要指“联合教研”,基本做法是:一是研修人员全覆盖。以主校、外沙分校、冲头分校为核心,将本部及9所村小69名小学教师组建成三个联合教研组,即中心组、外沙片组、冲头片组,在同一平台上开展校本研训活动。中心组以项目组成员为骨干,以“三个课堂”的推进和创新为主要研训内容;外沙片组由外沙小学等4所小学的教师为主干,以外沙小学为基地;冲头片组以冲头小学等5所小学教师为主干,以冲头小学为研训基地。片组由主管村小副校长牵头,以提高常规课堂教学效率为主要研训内容。二是制定科学的研训流程。学校根据实情确定研训内容和流程,即“四种形式、三个层面、三个板块、三个环节”。“四种形式”是指中心组专题研训,片组引领研训、项目兄弟校拓展研训、名校示范研训。“三个层面”是指“片组集中研修、校本自主研修、个人网络研修”,集中研修每月一次,历时半天,校本研修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个人网络研修依托个人学习空间,每天一小时。“三个板块”是指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研修、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贯穿研修的全过程。“三个环节”是指“课堂教学观摩→课堂教学研讨→理论理念研修”三个规定动作。三是严格评价考核。为了确保联合研修有序有效,该校规定每一次活动必须做到“三定三到位”(三定:定时间、定主题、定中心人员;三到位:研修人员按时到位、研修资料整理到位、考核评价跟踪到位)。该校还专门制定了《外沙学校网络联校联合校本研修考核制度》,从经费、时间、机制上给予保障,结合“两项常规”的执行与考核,确保了实效。
四、打造“七个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交流。为了保证网络联校有序、有效,该校构建了校园网站、项目空间、微信公众号、项目QQ群、班级空间、个人空间七个交流、互动、共享平台。每个平台制定管理办法,安排专人管理,定期实施考核,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汝城县马桥镇外沙学校已经为下辖的外沙小学、冲头小学开齐了英语和音乐两门课程,增开了德育专题,深受师生的欢迎,有效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在郴州市范围内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2015年度,该校主持研究的课题《探究网络联校新机制,拓展教育发展新途径》在郴州市教育行政工作考核评估中被评为“教育工作创新奖”。同时,除县域内兄弟学校外,苏仙区、桂阳县等县市教育主管部门专门组团到该校参观交流。

郴州市苏仙区教育局组团到外沙学校考察交流网络联校工作
【编辑:李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