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务地方、专业转型,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对接
作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壮大自身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始终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变化,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和跟踪分析,及时进行专业调整,经过有政府、行业、企业代表参加的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听证把关,主动裁减了6个市场需求痿缩的老专业,增加了11个就业前景看好的新专业,构建了新的应用类专业群。例如对接郴州市打造千亿有色金属产业方略,及时设立了冶金方向的应用化学专业。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人数占在校生总规模比例达到40%。2011年,学校与高斯贝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00万元合办的联合通讯微波实验室取得累累硕果,将为企业带来5亿元的经济效益,公司有望于近期成功上市。其中,共同研发的微波陶瓷介质0.9G频段谐振器Q值达到21000的参数,工艺远超国内16000的参数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学校师生近年还取得了“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技术”、“降压口香糖”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有望创造数亿元的经济效益。
二、因材施教,课堂转型,变墨守成规为敢闯敢试
以生为本、彰显个性、注重实践是我们推动课堂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1、大学英语实现分层次教学:新生一进校就进行摸底考试,依考试成绩和是否属于音体美分成两个类别,A、B、C三个等次,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内容,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英语教育,对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既可以准许免修英语,也可以让其选修专业英语、考研对口英语或高级英语,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四位一体”教学。即理论讲授、专题研讨、课堂辩论和实践实训各占2:4:2:2的权重,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实践实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学生理论素养,以史为鉴,弘扬个性,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解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公共体育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打破原来的“普修制”,全部实行“点击菜单”选项制教学,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进入不同项目的“俱乐部”,共开设了18个项目的“体育俱乐部”课程侯选,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兴趣学生的多元需要,并要求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并举,课堂示范为课外锻炼结合,规定学生自主锻炼要达到体育课总学时的50%。
4、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分类教学,分层达标”模式。依学生进校时对计算机水平和掌握程度的不同,采取分级分层次教学的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大量压缩理论课时,增加学生自主上机学时,实行分类指导,分层达标。
5、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创新。作为湖南省两创教育信息化试点的本科院校之一,学校投资2700余万元,更新校园网系统,购买14020个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空间,多措并举使全校师生“人人有空间”、“个个会空间”、“处处用空间”,充分显现了形式灵活、内容新颖、信息量大的诸多优点,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导师引路、学工转型,变一家独揽为齐抓共管
学校实施全员全方位全时段育人战略,施行了《教职工联系学生制考核办法》,规定所有硕士、科级和中级职称以上的在职教职工每人必须全方位联系16至20名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个别指导,每月至少联系一次,全校18000余名学生都明确了联系人,要求工作有长计划、短安排,逐项记录,年终考核。此举大大增强了学校的亲和力和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人民日报》等中、省主流媒体都曾经多次给予充分肯定。
四、多岗锤炼、队伍转型,变职称本位为能力本位
谋事、成事皆在于人。全方位推升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促进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1、推进人才培养“三百工程”的实施。“三百工程”即100名教师干部下企业基层锻炼,100名教师海外进修,引进100名高层次人才。还推荐3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到中央、省直机关上挂顶岗。实践证明,多岗位锻炼,能增长见识,增添才干,丰富经验,破解了应用型师资和高层次人才不足的困境。
2、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大向应用型师资转变的力度。学校推荐500多人次的专任教师到相关行业和领域学习交流、接受培训、参与研发,有213人通过参与专业实践工作,取得了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目前有248名“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为31.6%。
3、建立多元的弹性用人机制。不为所有,但求所用。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渠道,积极从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校授课。学校近年先后与上海龙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南省湘昆剧团等20多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邀请企业高管或技术骨干186人次来校授课。从各行各业聘请兼职教师380人,构建了一支多元灵活的应用型校外师资队伍。
4、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力求为民务实清廉,整肃庸懒散,提振精气神。通过深化分配改革,奖优罚劣,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教职工得到更多的实惠,完善让“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的用人机制,推进后勤管理体制改革,节约经费1000多万元,清退临时工近200人,达到了减员增效,改善服务的目的。
五、开放办学、交流转型,变安于一隅为四面出击
学校积极拓展与国(境)外大学合作,已与五大洲8个国家、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其中,与英国伍斯特大学联合开设的预防医学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批,2014年开始招收出国留学生。开始启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全国举办中美本科国际通识课程教育项目试点工作。2013年,学校积极组织申报省教育厅“海外名师”和省外专局引智项目,音乐系、临床系、化生系各获1项海外人才项目。公派国外访问学者4人,出国进修3人,31名学生出国(境)留学。7名学生获准成为2014年赴国外汉语教师志愿者,在省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今年初,湘南学院提出一切资源向提质转型倾斜,要求学校领导按照五个一的要求,即每个院、系重点落实好一个好专业,一本好教材,一支好队伍,一个好平台(产学研用),一个好课题,切实抓好所联系院、系提升质量、转型发展的工作,大力提升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
【编辑:李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