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邓和明
踏入嘉禾县雷公井村,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千年时光的厚重木门。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古朴韵味与国遗“嘉禾伴嫁歌”的灵动旋律交织,而村史馆恰似一把钥匙藏在古村深处,悄然开启了尘封已久的岁月密码。
走进村史馆,“乡村之光,文化传承”的主题跃入眼帘,六大堂馆如六颗璀璨明珠,串联起雷公井村的前世今生。推开“应公堂”的门,历史的风裹挟着岁月的尘埃扑面而来。墙上的文字与展柜里的族谱,轻声诉说着村落的渊源与变迁,每一个文字、每一页泛黄的纸张,都是雷公井村在时光长河中留下的脚印,让人们得以触摸到它最初的模样。
步入“教耕堂”,神农炎帝教民耕种的故事化作壁画与农具陈列,让人们看到了嘉禾之地农耕文明的源头。那些粗糙的农具,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也是雷公井村千年农耕文化的见证。“尝新堂”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息。嘉禾特色小吃与菜肴散发着诱人香气,农具与食谱无声讲述着农耕文明的智慧。“尝新节”的习俗里,藏着对土地的敬畏与感恩,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美食,是雷公井村人与土地的独特对话。
移步“尚武堂”,陈列架上的兵器仿佛还残留着昔日战场的硝烟。武术图谱上的一招一式,似有虚影在空气中舞动,让人不禁想象村民们在此习武时的飒爽英姿。那把锈迹斑斑的长剑,如同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诉说着雷公井村“崇文尚武”的精神传承,恰似村后的晋屏山脉,静默却坚毅,彰显着村人骨子里的刚健与担当。
“红军堂”里,泛黄的老照片与复刻的红军用品,瞬间将人拉回1934年那段烽火岁月。煤油灯下,褪色的军帽、磨损的草鞋,仿佛还带着战士们的体温;墙上的行军路线图,用红色箭头勾勒出红六军团途经此地的轨迹。透过窗棂,远处山径隐约可见,当年红军走过的石板路早已爬满青苔,与山间悠悠白云、漫山苍翠一同,见证了军民一心的鱼水深情。
最令人沉醉的当属“伴嫁堂”。国家级非遗“嘉禾伴嫁歌”的旋律在空气中流淌,歌谱上跳动的音符化作少女们的声声吟唱。展柜上的传统乐器,泛着温润的光泽,似乎在等待着奏响那熟悉的旋律。堂外溪流叮咚,与歌声应和,随时上演的伴嫁歌、舞表演,让古老的歌谣在新时代焕发新“声”。身着传统服饰的姑娘们,用婉转悠扬的歌声,唱尽了女儿家的心事,也唱活了雷公井村的文化灵魂,更与这山水相融,成为大自然最美的和声。
转过回廊,“婚庆堂”洋溢着喜庆的氛围。传统婚服绚丽夺目,婚俗礼仪场景栩栩如生,从提亲时的羞涩到拜堂时的庄重,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嘉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里,仿佛能看见新娘盖头下的娇羞,听见迎亲队伍的欢声笑语,感受那份传承千年的浪漫。
馆内60余块宣传展板与128件实物,共同编织成雷公井村的文化长卷。每年,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循着文化的芬芳来到这里,在展板前驻足,在实物旁沉思,感受着浓浓的乡愁意境。
一座古村就是一个馆,漫步其中,老祠堂的飞檐在阳光下勾勒出优美的弧线,古井边的青苔诉说着岁月的悠长。偶遇一位老人,坐在门槛上,手中的烟袋忽明忽暗,脸上的皱纹里,盛满了关于这个村子的故事。风掠过屋檐,吹起墙角的野花,也吹起了千年的时光,在雷公井村,每一步拾到时光的珍珠,每一处藏着令人心动的文化密码。
一审:何庆辉,二审:罗徽,三审:陈淦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