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桂阳发现明朝杰出外交家李思聪使缅诗
发布时间:2016-04-01   来源: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作者:李羿 张日生

  华声在线郴州4月1日讯(李羿 通讯员 张日生)李思聪(1363-1398),字仲谋,号石林,明朝桂阳州人,洪武进士,授行人司行人。洪武二十八年(1395),缅甸国宣慰使卜剌浪向中国当朝告急,“百夷入侵其境,皇赋无法朝贡”。次年,李思聪与副使钱古训奉诏出使缅甸,劝谕百夷。在百夷,李思聪以清廉的品行赢得了百夷酋长的尊敬,以高超的外交智慧与钱古训一道说服百夷,息兵安境,李思聪、钱古训因此成为古代中国不辱使命的杰出外交家。

  去年年底,笔者有幸在李思聪的家乡,今桂阳县和平镇筱塘村发现了李氏后人珍存的李思聪著作文献,这些文献包括李思聪撰写的使缅诗232首、《百夷略纪》一篇、李思聪出使缅甸之前50位同朝官员的赠诗、另加《赠进士行人李思聪出使序》《使缅诗后序》各一篇,共记25000多字。

1459480602225678.jpg

  还原《百夷传》作者本来面目

  李思聪一行从缅甸还朝后,李、钱二人把沿途百夷的山川人物、婚嫁丧葬习俗、历史事件、地理交通等,分别写成《百夷略纪》(又称《百夷传》)上奏朝庭。李、钱二公的《百夷传》是了解明代云南边疆民族状况和明代治理南部边疆经验的珍贵史料。后因钱公的《百夷传》内容更为详实而流传千古,李公的《百夷传》却沉寂下来,现在世上流传的均为钱本《百夷传》,钱古训的名气也完全盖过了李思聪,在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等网络媒体中也只见钱而无李。甚至有的学者认为《百夷传》就是钱古训写的,李思聪并未撰写《百夷传》,此种观点竟然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对比李、钱两篇《百夷传》,两文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对百夷地区历史、地理、政治制度、生活习俗的实录,其成就各有千秋,难分伯仲。然李文3180多字,钱文5400多字,钱文唯用2100多字对皇帝诏书及李、钱二人对思伦发的劝谕文书进行了全文引用。从文字内容看,其中对思伦发的劝谕文书确为钱古训执笔,但里面重点叙述的拒受思伦发所赠大象、宝马、金玉、玻璃等贵重物品的理由,与李思聪所作之诗《却金盘玻璃等宝器》的观点完全一致。李诗中写道:“琬灿金花如斗大,玻璃瓶上黄金盖。夷人误作宝器看,我则视之如土块。利轻一羽尔安知,义重千斤吾自爱。仲廉昔日能守身,留得芳名到今在。”说明对思伦发的劝谕文书包含了作为此次出使缅甸正使李思聪的意见和观点,正是李思聪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珍世之宝的馈赠,才赢得了百夷酋长的尊敬与信服。李氏后人保存的这些先祖传承下来的文献,说明了李思聪撰写《百夷传》并非虚传。

  桂阳留下可考著作最丰富的古人

  李思聪与钱古训出使缅甸无疑是刚刚坐稳江山的朱氏王朝扬威异域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大明朝廷50位大小官僚纷纷为李钱二人赋诗饯行,户部尚书秦纮诗云:“江上东风起,官船几日开,远人瞻使节,中国有贤才,冉冉春如海,盈盈酒满怀,丈夫多意气,论别莫徘徊。”秦紘为李钱二位使者作了“中国贤才”的定论。

  确实,李思聪不仅仅是一位了不起的外交家,也是中国经历元朝文化禁锢和元末战乱之后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诗人。李思聪遗存的232首使缅诗与他的《百夷传》一样具有同样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这些诗中可以对元、明两朝从南京到缅甸的驿道略窥一斑。从《过龙阳县》、《到镇远》、《过洱海卫》等诗中,可以看到李思聪一行从南京取道江西、湖南、贵州,再从云南入缅,一路风尘朴朴,却也不忘游山玩水,“山行到处皆奇想,写作新诗发浩歌”(《过炼象关和前韵》),好不惬意。从《晓发金齿》、《宿蒙买驿》、《渡丽川江骑象》等诗中,李思聪一行还领略了“旌旗摇曳过西关,万丈巍峨峭壁间”(《过定西岭》)的异域风景和“阿昌蒲人皆远迎,花帽文身欢拜舞”(《夜宿蒲漂》)的异域风情。

  去路基本上是在马背颠簸,返朝却是水陆并进。说服思伦发罢兵后,李钱一行打道回朝,“缅夷事毕归中夏,驷騑复过滇城下”(《还过云南》),之后“缅夷事毕喜东旋,暂向泸州夜泊船”(《泸州遇旧友》),“跳石飞流涌沸沙,九天风顺送仙槎”(《跳石峡》),所选道路就是这么合理,顺长江而下,真的是“千里江陵一日还”。李钱一行此次使缅刚好一年,从“满地桃林红似锦,沿溪芝草绿成茵”(《抵桃源》),到“使缅归来万水涯,正逢六出撒天花”(《万县遇雪》)。“天恩到处皆遵命,夷缅登时各罢师”(《和钱公百夷宣慰拜诏韵》),李思聪200多首使缅诗真实再现了李思聪出使缅甸,息兵安境不辱使命这一伟大过程。

  李思聪的诗有白居易诗那种不露斧凿之痕的平淡质朴,虽然文字浅显,但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最让我难以释怀的是那首《沅州东关遇乡人》,这首诗写的是洪武二十九年(1396)三月二十日,李思聪在前往缅甸的路上,正好碰上在沅州宿营的桂阳朱总旗,取军护三百馀口前往镇远充军。朱总旗所部听到李思聪一行的铜角笳鼓之声,皆出来聚观,偶然见到了正在马上的李思聪。诗中写道:“……从军镇远桂阳客,男女盈途二三百。忽听街前笳鼓声,吹起别离情恻恻。中有一人朱氏叟,总角同门又相识。且惊且喜告同袍,仿佛仪容是李卿。想因持节西南行,须臾马上为回首。忻然一笑相呼名,揽辔停鞭问乡故。相与踌躇莫能去,皆言本是农庄家。千里从戎远勤戌,父母年高妻子娇。囊箧空空向谁诉,半饥半病皆菜色。死填沟壑惭无补,何当相会天之涯……”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他乡遇故知又惊又喜不忍分别的心情。朱氏叟倾诉远戌他乡的艰辛、悲苦勾起了思聪的万千感慨,但一个新兴的汉人政权取代了蒙古族的残暴统治,无疑给了思聪巨大的希望,思聪在表达极大的同情之时,又这样劝慰这位为了国家戌守他乡的军人:“殷勤数语为君陈,当今四海无烟尘。赴公趋事为良民,但能为君立功业。贫窭艰难非所论,岂不见长安壮士如云集,总是天涯海角人。”从中,也可以看到李思聪那种甘愿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情怀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李思聪的诗清新质朴,在平淡自然之中也能见出其奇趣精彩。如:“止息邮亭天欲暮,征袍犹带野花香”(《过辰溪》),“光含水面冰壶洁,影浸波心玉宇清”(《滇池夜月》),“满目晴云看麦陇,一犁春雨足桑田”(《赋耕乐》),“路入西南万五千,怒江秋尽水如天”(《过怒江百夷叼孟傅典等来迎》),通过思聪的诗,品读思聪的内心世界,一个爱国、忠君、孝道、求真、崇尚自然的传统文人形象跃然纸上。只可惜,李思聪英年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十二月,思聪因积劳成疾,逝于江西任上,终年三十六岁。但就是这短暂的生命,其在文学道路上却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李思聪后人记述,仅仅是此次出使缅甸,“沿途吟咏累牍连篇,高可盈尺,许多诗因多遗失,不及备编”。

  李思聪的诗虽然难以达到杜甫、白居易那么高的艺术成就,但在明初文化复苏过程中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据现有可考的史料看,李思聪是近代以前郴州境内现存诗文集最早的一人,也是桂阳范围内留下著作文献最丰富的一位古人。李思聪使缅诗的发现意义重大,有关部门正打算出版《李思聪使缅诗校注》单行本,我们期待着李思聪的文献出版物能够早日面世。

  【编辑:李羿】


郴州要闻

文明机关

形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