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张思齐 彭 宇
【前言】
作为被自然资源部确定的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和湖南省政府确定的市域矿业转型绿色发展改革试点,郴州近些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矿业转型,完成矿山生态修复4万余亩,绿色矿山数量达89座,数量稳居全省第一,占全省20%左右,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从千疮百孔到绿意盎然,从粗放开采到绿色发展,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郴州市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绿色答卷”。
无论是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还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矿山建设都是重要的支点。11月12日,全国绿色矿山现场交流会将在郴州举办。
翠山环绕、郁郁葱葱的柿竹园矿区。
临武县三十六湾矿区:从污染重地到生态绿洲的蜕变。
(本文图片均由郴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
源头治矿:矿山数量减八成
郴州因矿而兴,矿业经济一度占全市经济“半壁江山”,但长期的粗放式开采也给生态环境留下了沉重的欠账。面对历史遗留的生态问题,郴州市果断决策,推行“源头治矿-综合治理-有效开发”的转型模式。
“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将矿山数量从2006年底的1147个优化到现在的240个,减少约八成。”郴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人选张强介绍,该市重新提高矿业准入门槛,调控开发总量,优化开发布局,特别是对砂石土矿开展专项整顿,全市砂石土类采矿权由整顿前的265家减少到77家,从源头上减少了生态破坏。
临武县三十六湾矿区的转型,是该市矿产资源整合的缩影。资料显示,该区域最多有从业人员近10万人,非法矿点1100多个,非法选厂5000余家。通过多部门联动和综合整治,大批非法矿点、选厂被关停,临武县引进战略投资者将矿产资源整合到2家企业,并大力推进技术升级改造,使矿山向“绿色”加速转变。更关键的是,郴州通过对全市合法采矿权的逐一摸底调查,形成“一矿一册”的精准档案,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坚实支撑。
科技赋能:绿色矿山拔地起
在郴州市柿竹园矿区30平方公里范围内,探明的矿物种类达143种。如今这里呈现的却是“采矿不见矿、矿在绿中藏”的和谐景象。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罗慧毅介绍,公司在绿色矿山建设上投入3亿多元,矿区绿化覆盖率超92%,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提升采矿生产能力、采选综合处理能力和矿石回收率。
郴州市绿色矿山建设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四级联创、企业主体、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督促、指导矿山及有关县市区局,在开展生产的同时,同步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和生态修复工作,在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做到科学有序开采。截至目前,全市在库绿色矿山共89家,其中,国家级16家,省级73家,数量持续位居全省首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仙区黄泥坳矿的5G矿山、资兴周源山矿的智慧矿山等项目,走在了全省前列。当地严格按照“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矿区社区和谐化”的新“五化”标准,推动矿山绿色转型。
生态修复:万亩矿山披绿装
在完成矿山数量整合后,郴州将绿色矿山建设纳入矿政管理全过程,从矿山设计、建设、生产到闭坑全链条严控矿山生态环境。运用“遥感监测+实地核查”等现代技术手段,全面查明废弃矿山家底现状,启动一批生态修复项目。
自2021年以来,郴州累计投入近6亿元,完成矿山生态修复4万余亩。桂阳县荷叶-太清矿区的蜕变尤为显著,对曾经遍布的小煤窑,当地采用“综合利用+工程修复+光伏”的创新修复利用方式,不仅修复了生态,还建成了年发电1800多万千瓦时的光伏项目,这一案例入选湖南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
桂阳宝山矿区的转型更为人们津津乐道。曾经,这里矿山疮疤遍布,植被覆盖率不足10%。通过“土壤改良+植被重建”等综合治理,如今覆盖率已超80%,废弃矿区重焕生机。当地政府投入2亿余元,在修复矿山的同时,精心打造工矿旅游项目,目前已获批国家级矿山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入选全国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吸引了众多省内外研学团队前来参观学习。
示范引领:“郴州经验”获推广
郴州的矿业转型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方面通过“示范创新一批、宣传引导一批、精准施策一批”的工作方法,树立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柿竹园多金属矿)等7家试点矿山为先进典型;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先保障绿色矿山用地,支持绿色矿山开展国土空间综合整治。
这些成效获得了社会广泛认可。苏仙区柿竹园和桂阳县宝山矿的绿色矿山建设被《中国矿业报》典型报道,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中国自然资源报》头版头条以《先行先试 破茧重生——湖南省郴州市推进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纪实》为题进行报道,《湖南日报》头版头条以《郴州矿业经济逐绿疾行——完成矿山生态修复4.1万亩,绿色矿山数居全省第一》为题进行报道,面向省内外推介郴州经验。
郴州市还特别注重建立长效机制,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监管工作的通知》《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回头看”工作方案》等文件,针对已建和在建绿色矿山坚持开展“回头看”督导工作,发现问题,立即交办,督促县市区落实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期限,做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从“黑色经济”到“绿色产业”,郴州矿业转型的生动实践证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非“零和博弈”。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和系统治理,矿业经济完全可以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一审:何庆辉,二审:罗徽,三审:陈淦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