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家璇
11月9日,是郴州日报社编委、主任记者黄华的55岁生日。同事们早早约好,当天要给她一个惊喜——这是她提交退休报告后的第一个生日。
然而,那个梳着蓬松羊毛卷、笑声清亮的“黄姐”,却没有等到这场聚会。两周多前,10月20日,这位坚守新闻战线33年的老报人,突发疾病,倒在了她挚爱的新闻岗位上。
黄华生前工作照。曹高林 摄(湖南图片库)
脚下有泥,笔下有光
认识黄华的人,都记得她那头蓬松的短发,走起路来,好像风中的蒲公英。可这朵蒲公英的根,却扎得比谁都深。
十八年前,在临武县龙归坪村采风时,饭桌上有人无意间提起:“咱村的村‘两委’,可是六个先后当过支书的人组成的。”
一桌人听着稀奇,笑笑就过。唯独黄华放下筷子,眼睛一亮:“六个支书?他们是怎么合作的?”
一顿午饭,变成了采访现场。当其他人去采风赏景时,她拉住村干部:“走,带我去见见这六位支书。”
这一去,就是两天两夜。黄华跟着老支书们走田埂、访农家,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她发现,六位支书各有所长:德高望重的管财务,耿直善言的做调解,头脑灵活的抓经济……他们在工作上有过激烈争论,但最终总能以“是否有利于村子发展”达成一致。
带着感动,黄华连夜写成《六位支书一台戏》长篇通讯,在郴州日报刊发,并很快引发轰动效应——《求是》杂志跟进,龙归坪村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成了全国基层党建的典型。当地建起以“六位支书一台戏”命名的展览馆,邀请黄华作为特约嘉宾剪彩。
脚下有泥,笔下有光。2012年,同样的新闻敏感,让她在临武县小湾村再次捕捉到闪光点。
走进村委会,她的目光立刻被财务公示栏吸引。几个村民正围坐登记,她凑过去一问。
“记工分哩。”村民头也不抬,“村干部的工资都在一个卡里,干多少活,拿多少钱,我们说了算,有点像‘村纪委’。”
黄华跟着“村纪委”成员走访,听他们讲述连夜上山蹲守盗砍树木者的惊险;了解成员们如何查询冰灾救济款去向、消除村民疑虑。
“有了‘村纪委’,我们真的很放心。”村民拉着她的手说。《小湾有个“村纪委”》由此荣获2012年度湖南省新闻奖市州好新闻一等奖、2012年度湖南省好新闻三等奖。
“用力做,只能合格;用心做,才能优秀。”这种对“脚力”的坚持,贯穿了黄华33年的职业生涯。科班出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她,把“用心做报人”的誓言熬成了岁月里的星光。
斯人如虹,灯火长传
夜班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报纸是需要坚守的阵地。黄华便是这“战场”上的指挥官。她的桌上,永远堆着厚厚的稿件,凌晨两三点下班成了常态。
亲切的“黄姐”,对新闻业务可从不含糊,年轻编辑张倩佳深有体会。每次画版,黄华心中早有定稿,却总让年轻人先尝试。“她要看我们是否真的思考了。”即便方案青涩,她也从不直接否定,而是指着屏幕轻声提醒。
“她会和我们一起追《脱口秀大会》,聊最新段子。在她看来,一名优秀的记者要保持对时代变化的敏锐。”黄华的“徒弟”、郴州日报社记者唐思思说。
黄华身影过处,自有一番精气神。她笑起来,声音朗朗,整个楼层都亮堂起来。这份对生活的热爱,也化作了对他人的细腻关怀。大夜班后,总会拎着热腾腾的包子馒头出现,像一位等待孩子下晚自习的母亲。
培养年轻人,黄华从不要求在徒弟稿上署名,却默默把好稿子推去评奖;年轻人出了错,她先一步找领导沟通,回头温声说:“别背包袱,继续用心用情写。”
“她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却把最细的牵挂留给了我们。”张倩佳翻看手机里那条语音,黄华的声音依旧温暖:“佳佳,最近忙,没顾上问你。工作上、生活上,有困难一定要跟我说……”
那时,黄华已提交退休报告,兴致勃勃地规划着新生活:要好好陪孙子成长,要常回报社坐坐,要把日子过成诗。
然而,今年10月19日23时,她仍在为一篇稿子守夜。“夜班是辛苦,但更是责任。”她对电话那头的记者陈卫说:“别急,我等你。”
如今,报社三楼那间办公室的灯没有再亮起。但它的光,却仿佛落在了更多的地方——它落在小编屏息打磨的标题里,融在记者沾满泥土的鞋底上。
生命有时,灯火长传。黄华曾在业务自传中写道:“我愿是那早起的晨曦,为我所钟爱的新闻事业的万道金光奉献我的光彩。”
如今,她真的化作了晨曦。
一审:何庆辉,二审:罗徽,三审:陈淦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