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通讯员 王腾飞
几个月前,郴州嘉禾县的张林还在为就业发愁;如今,他已是一名手持操作证、多家企业争抢的“AI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他的命运转折,源于当地人社部门组织的一期新兴职业技能培训。“没想到培训这么‘潮’,直接把我‘送’进了新兴产业!”张林感慨道。
张林的经历,是郴州市以改革之力推动职业技能培训“脱胎换骨”的一个缩影。面对市场需求与劳动者技能错配的难题,郴州人社部门打破传统培训模式,以“效果”为王,精准施策,让职业技能培训真正成为劳动者端稳、端好“饭碗”的坚实阶梯。
一场从“漫灌”到“滴灌”的精准变革在此发生。过去“一锅烩”的培训清单,被动态调整的“急需紧缺培训项目目录”取代。市场需要什么,培训就瞄准什么。无人机在田野上空盘旋,叉车在实训场地穿梭,甚至前沿的AI人工智能也走进了县城的课堂。与此同时,“铸造工匠”等传统优势品牌在精细化培育中擦得更亮,实现了从“苦力工”到“专业匠”的升级。
一条从“课堂”到“岗位”的快速通道被打通。培训不再“结业即终点”。通过与重点企业联动开展“产业定制培训”,学员“毕业”即有机会“上岗”。针对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人社部门“一人一策”精准帮扶,使培训后的就业率稳步提升。尤其在家政、养老等领域,定向培训的就业率甚至超过90%,基本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目标。
一套让“真才实学”驱逐“滥竽充数”的严实体系在运行。为确保每一笔培训资金都用在刀刃上,郴州构建了“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链条,并重拳整治虚假培训。这套严密的制度“防火墙”,让培训质量得到了根本保障,让劳动者学到的是真本领,企业招到的是真人才。
从普通一“工”到专业一“匠”,郴州通过一场职业技能培训的深度提质,为成千上万的“张林”们铺就了高质量就业之路。这套以实效为标尺的“郴州经验”,正转化为稳定就业局势、服务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
一审:何庆辉,二审:罗徽,三审:陈淦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