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珲 曹精元 陈 洋
面对空间受限、产业低效、机制僵化等发展瓶颈,资兴经开区以“五好”园区建设为契机,通过规划、创新、产业、机制、形象五大系统性改革实现发展突破。三年来,园区技工贸总收入从703亿元提升至783亿元,亩均税收增幅超140%,在全省“五好”园区综合评价中从第98名跃升至第25名,跻身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
破“空间之困” 立“集群之基”
园区以“数字地图”为支撑,对低效用地实施“一宗一策”精准处置,累计盘活低效用地1696亩。通过科学规划,确立“一主一特一辅”产业定位,构建“一区三园”发展格局:资五园专注有色金属新材料,江北园主打电子信息,罗围园深耕绿色食品加工。
“过去企业布局分散,现在同类集聚,仅电子信息类就集中了39家上下游企业,物流成本降低2%,订单响应速度提升近50%。”慧华电子负责人肖果表示。
破“创新之滞” 立“动能之核”
园区构建了政策、人才、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支持体系。2024年争取科技专项资金3000万元,首批研发奖补400万元已落地实施;引进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集聚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50人。高新技术企业从23家增至4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并增至2家,园区内知识产权拥有量增长84%。
“园区协助申报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我们对接湘南学院专家提供了平台。”高鑫材料总工程师杨拥军介绍,“目前公司已为中石化、庄信万丰等知名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年销售收入达2.95亿元。”
破“产业之弱” 立“集群之势”
通过“精准招商+低效盘活”双轮驱动,园区累计引进项目69个、总投资270亿元,其中“三类500强”项目5个、湘商回归项目24个;对21宗低效资产“一企一策”盘活,如丰越环保入驻停产企业厂房后,一年实现产值8亿元,新增税收1200万元。
如今三大产业集群基本成型:有色金属新材料年产值破92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慧华、辉鸿等企业,大数据服务器装机5万台;绿色食品加工年营收68亿元。
“落地之初周边企业不多,如今坤辉、迎达等都能为我们提供原料,供应链成本明显下降。”慧华电子负责人肖果指着原料仓库说道。依托园区产业集群,该企业已从一家小微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就业大户”。
破“机制之僵” 立“服务之暖”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园区内设机构从8个精简至5个,率先剥离社会事务职能。在省内创新推行市场化运营模式,将422.6亩土地和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交由平台公司运营,引进入驻企业30余家。建立“三个一”要素保障机制,举办银企对接会36场促成融资216亿元,组织专场招聘40余场解决用工821人。
“高压电塔搬迁这个难题,园区一个月就帮我们解决了,使项目提前三个月投产。”拓道新材料董事长肖琼对园区服务效率深有感触。三年来,园区通过“两员”服务制度累计协调解决企业问题219件。
破“形象之旧” 立“绿色之魂”
在资五产业园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正监测水质:“目前日处理工业及生活污水16000立方米,主要削减镉、镍、COD等污染物,处理后的水还可用于绿化。”不远处,空气质量小微站实时传输PM2.5、二氧化硫等数据,全部接入园区环保平台。
园区投入1.5亿元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成环境监测与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实现对固废、排污的实时监管。创新建立“九个是否”安全服务清单,通过“两员”走访排查整改安全隐患近1500条。2024年,资兴经开区成功获评“国家绿色园区”。青岛啤酒(郴州)公司负责人黄建华表示:“这里的一类水质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站在新起点,资兴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雷丰华表示:“园区将以打造‘五好’园区标杆为总揽,推动从‘先进’到‘典范’的跨越。持续优化‘一区三园’布局,实施研发投入‘倍增计划’与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瞄准‘三类500强’与产业链核心企业精准招商,完善智慧安全环保体系。”
一审:何庆辉,二审:罗徽,三审:陈淦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