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诗与远方,就在东江湖。见山见水,亦是心性呈现。所以才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说。在资兴,山水是人间的眉目,是天地的文章,更是人文的氤氲。今日起,本报推出《此心安处是东江》专栏,敬请关注。

袁晓燕 梁可庭
佛教禅宗寺院多建于名山胜地,且有“农禅并重”传统,有条件的寺院常辟茶园,许多名茶便源于僧人之手,人们习惯将产自寺院或用于佛事的茶称作佛(禅)茶。
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大中三年(849年),东都进献一位120岁僧人,宣帝问服何药而致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惟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这段故事广为流传,却少有人知僧人身份与出处。
据《湖南通志》,释全真于唐开元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729年1月19日)生于湖南兴宁县程水乡(今资兴市程水镇),至公元849年恰好120岁。古时寿命普遍较短,能获五位皇帝敕封的德懋寿高高僧,历史上唯寿佛一人。由此可证,《南部新书》中的长寿圣僧正是全真法师。释全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长寿者,享年138岁,“禅茶益寿”之说绝非虚妄。
寿佛出生地资兴地处湘南,是炎帝神农活动过的地方。境内汤市距炎帝陵墓仅30公里,流传着诸多炎帝传说。神农氏制耒耜、教农耕、尝百草、疗民疾,功绩卓著。汤市当地传说,神农曾误食野果中毒昏迷,其爱犬“玉女狗”拼死将他拖至山头,咬下树叶喂入其口,神农得以苏醒,而玉女狗却劳累而亡。炎帝将爱犬安葬后,山头长出形似狗脑的石头,此山得名“狗脑山”,树叶即“茶叶”。狗脑山常年云雾缭绕,山高路险,曾有人驯猴采茶。这里产出的茶叶甘醇清香、耐泡回甘,被定为贡品,即“狗脑贡茶”。
自炎帝遇茶解毒起,资兴人便开始采茶饮茶,最初将野生茶作解毒药草,后逐渐人工种植,成为日常饮品。与寿佛出生地周源山属同一山脉的回龙山不仅有野生茶树,而且当地瑶民已形成种植茶树加工茶叶的传统。
寿佛出生、成长在茶的故乡,从小就知道茶可解毒。该县地方志记载,寿佛排行老三,按照宗族字辈取名仁智,字宗惠,小名周宝。宗惠幼时喜欢用手在头上抓挠,后来发现上面长了个小癞疮。茶有提神醒脑、消食解腻、清心除躁、解毒排毒四大功效。寿佛之母熊氏知晓茶能解毒,便让他饮茶,虽未根治头疮,却也缓解了不适。
自小结下佛缘。十六岁(虚岁,实为14周岁)时,他拜别父母,到郴州城西北开元寺出家受戒,取法名释全真。在开元寺,全真渴望求得大乘教旨却无良师指点,后经一位云游和尚点拨,得知浙江余杭径山道钦禅师佛风严谨,遂决心前往拜师。
径山是天目山脉东北延伸的主峰,隶属于浙江余杭,被苏东坡赞为“势若骏马奔平川”“此生更何几回来”。自唐玄宗开元年间鹤林玄素在径山布道,至天宝初年法钦开山,径山逐渐以禅茶闻名。这里的寺院是江南“五山十刹”之首,茶叶是日本茶道之源,茶圣陆羽曾在此著《茶经》,还是日本禅画发祥地与中日佛教临济宗祖庭。唐朝宰相李吉甫,宋高宗、孝宗,清康熙、乾隆,吴越钱王,苏轼兄弟、陆游、范成大等都曾登临径山,历代高僧留下了丰富的禅茶诗文遗迹。
释全真师从法钦,与禅茶结下深厚渊源。径山茶属绿茶,是始于唐、盛于宋的历史名茶,宋代被列为“贡茶”。径山的山、水、茶、寺、禅、经、文相互依存,积淀了丰厚的人文与禅茶文化。史载“钦师尝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法钦禅师植茶,或许与全真有关——全真“素不知药,性本好茶”,常饮家乡野生茶煮的水,潜心修禅多年后,头疾竟悄然痊愈。江南春夏湿热易生时疫,径山寺僧无论有病无病,都以茶解毒,饮茶逐渐在寺中流行。
法钦禅师植茶,除自饮外还用于礼佛,后来又用于待客,渐成风尚。部分禅僧达到“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一日要喝好几遍茶。佛教独特的茶文化就此形成:禅寺法堂东北角设“法鼓”,西北角设“茶鼓”,宋林逋诗中便有“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之句;有些寺院设“茶头”一职,负责煮茶、献茶待客;山门前有“施茶僧”,为香客游人施茶。《蛮瓯志》记载,觉林院僧人“待客以惊雷萸(中等茶),自奉以萱带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体现“最上供佛、最下自奉”的理念。《景德传灯录》中提及“吃茶”的记载达六七处,其中有“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径山茶以清新、清净、清化、清淡、清醇的特质,深得茶中真味。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日本圣一国师圆尔辨圆在径山学法,不仅苦修佛学,还学习种茶、制茶。回国后,他将从径山带去的茶籽播种在静冈县安倍川和藁科川,同时传播径山寺的“抹茶”制法与“茶宴”仪式,推动了日本茶业发展。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日本东福寺大应国师南浦·绍明赴径山求学,回国时带回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并传播“点茶法”与“茶宴”礼仪,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得益于家乡人对茶的认识、见证了径山茶文化的衍生及发韧,全真法师煮茶参禅,深得禅茶之味,一生与茶相守。
一审:何庆辉,二审:罗徽,三审:陈淦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