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 梁可庭 李 贵
当翠江从丹霞赤壁的怀抱中淌出,在耒水与郴江交汇处温柔铺展,便造就了古渡瓦窑坪。
今年8月,正值郴州市苏仙区瓦窑坪开街两周年庆,瓦窑坪以“瓦力全开”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活动期间吸引游客5万多人次。
从千年古渡到沉浸式文旅小镇,瓦窑坪如何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留住历史根脉
琵琶弹奏、皮影戏演出、非遗节目表演……两周年庆期间的瓦窑坪,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氛围。相关负责人表示,瓦窑坪历史悠久,在开发过程中需始终将留住历史根脉置于首位。
自汉代以来,瓦窑坪便是贯通南北的水上要津,是郴州通往衡阳、长沙的水路起点和终点站,彼时商贾云集,极尽繁华,享有“小南京”盛名,有着“江岸灯火不夜城”盛景。
然而,伴随着水运的没落,这个千年古渡也逐渐沉寂在历史尘埃中。唯有保留明清建筑风貌的古街,青瓦白墙、飞檐翘角,依稀可见昔日繁华。
2023年,当第二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吹拂翠江,瓦窑坪应中央一号文件“拯救老屋行动”的呼唤,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群众参与”的模式,发起了历史文化古村项目,开启“唤醒老屋”新篇章。
“修旧如旧,活化利用。”没有推倒重来的轰鸣,只有针脚般的精微修缮。一凿一斧,皆是最小干预的哲学;一瓦一木,皆是向历史致意的信物。2023年8月,历时6个月精心打造的瓦窑坪历史古村项目的文化古街正式开街。古街上,轻纱悬挂,红色灯笼点缀着古朴的青瓦屋檐,明清小镇的风韵跃然眼前。橘井药坊、嘉禾倒缸酒坊、玲珑茶坊、金贵银坊等郴州“老字号”齐聚瓦窑坪。
留住历史根脉,在其表更在其里。瓦窑坪将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通过“可看、可玩、可学、可买”的沉浸式体验,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游客不再是被动观看,而是可以亲手制作一件陶器、体验一次拓印、品尝一杯现酿米酒,从而形成独特而深刻的旅游记忆。
激活沉睡空间
“山口正衔初出月,渡头未散欲归云。”走进现在的瓦窑坪,码头宽敞,道路通畅,古朴大气的牌坊屹立前方,沉睡的老屋已被唤醒,焕发出无限生机,蝶变成为沉浸式文旅小镇和特色民宿小镇。据统计,瓦窑坪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改造了16栋老屋,共计81间,在古街打造湘南民俗特色的千年烟火气。
当地摒弃传统低端商业模式,精准招商选资,引入一批极具文化内涵和互动体验感的优质业态,如陶艺、桂阳剪纸、玉石雕刻、铜版拓印、活字印刷、手掌画等非遗技艺类,非遗米酒、地方特色小吃、窑烤面包、咖啡茶饮等特色餐饮类,状元猫文创、状元猫柴窑面包等自主孵化类……这些业态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更使老屋成为展示精湛技艺和创造价值的“文化工坊”。
瓦窑坪以丹霞地貌为基底,融合翠江碧水。依托这一独特景观,高端民宿“翠江居”枕水而生。游客推窗即见云霞浸染江面,卧听水声潺潺入梦。该民宿于2024年获得湖南省五星级民宿,并带动群众建设特色民宿,再现“一半山水诗意,一半古镇烟火”的繁华盛景。
如今,瓦窑坪成功评选湖南省非遗示范街区,年综合营业收入近500万元,带动村民创收500万元,每年吸引百万游客慕名而来。这个古老的渡口被文化之桨重新撑动,载着乡愁与希冀,驶向一个更具厚度与温度的远方。
一审:何庆辉,二审:罗徽,三审:陈淦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