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从《湘遇·湘昆》首演,看“百戏之祖”昆曲如何在郴州焕发新生——百年回望 湘昆如许
发布时间:2025-07-2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可庭 刘家璇

台上,“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唱词在LED屏幕滚动;台下,年轻观众屏息凝神,只为抓拍“火判”角色口吐烈焰的惊艳瞬间……7月18日晚,位于郴州的湖南省昆剧团古典剧场内,沉浸式文旅大戏《湘遇·湘昆》在此首演。

(7月18日晚,沉浸式文旅大戏《湘遇·湘昆》在郴州首演。 本文图片均由陈哲君摄)

作为世界三大古老剧种之一,昆曲也被誉为中国“百戏之祖”。全国八大昆剧院团之一的湖南省昆剧团,扎根郴州60余年,蜚声海内外。开国将军萧克盛赞“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几阵严霜后,亭亭发英姿”。

《湘遇·湘昆》首演引发热烈反响。业内普遍认为,这出戏钩沉了明代昆曲初入郴江的悠远回响,也是在回答“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如何深度融合”的时代之问。

一台戏,道尽古今多少事

是夜,《湘遇·湘昆》的水袖掠过郴江夜色,记者未入剧院,先入画境。

古榕垂荫下,昆伶们盛装而列,杜丽娘眼波流转,浅笑盈盈;孙行者灵动跳跃,逗引孩童嬉笑。座椅散落其间,观者步履未定,已成戏中人。

故事随明代昆伶柳生的足迹铺展。他回到故乡郴州传唱昆曲《牡丹亭》,却遭乡人取笑:“咿咿呀呀比牛喘还慢”“才子佳人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别说年轻人了,就是中老年人看昆曲也未必坐得住。”《湘遇·湘昆》总导演赵旭告诉记者,剧中柳生遭遇的质疑,正是湘昆数百年传承中必须破解的难题。

破解之法,唯有创新。

戏剧需要连接新的空间、新的媒介和新的技术。湖南省昆剧团党总支书记、团长王首栋介绍,昆曲在过去是折子戏的世界,《湘遇·湘昆》的第一重创新,在于变“台下观戏”为“以身入戏”,重塑观众与湘昆的情感联系。

随着剧情推进,受挫的柳生融湘风楚韵入昆曲,《西游记·借扇》《鲁智深醉打山门》等经典唱段连番上演,终成独特“湘昆”,获得百姓认可。

“这一段剧情的编排尤为重要,但如果只是情景演绎,不就和以前的戏一样了吗?”总导演赵旭是个“90后”,他和大家集思广益,决定用“快闪”的形式,将昆曲最精华的片段、最惊艳的技艺进行改进,并配合音乐鼓点、剧情节奏和现代光影技术,一环扣一环,一戏接一戏,高潮续高潮。

“这个想法有点冒险,完全改变了传统折子戏的架构。”王首栋坦言,一开始,所有人心里都很忐忑,这样大改,观众能接受吗?

首演中,“凳子功”轻灵似雀,“矮子功”腾挪若猿,“水袖功”婉若游龙……传统折子戏里惊鸿一瞥的硬功夫,这回都成为主角。仅几分钟的“罗汉功”便赢得16次掌声,观众用欢呼与喝彩给出了答案。

“现在的观众都好厉害!他们见多识广,希望有好故事,更希望有好体验、好情感。”王首栋深有体会,观众对于好作品的阈值不断抬升,唯有创新类型叙事,才会让主题表达更精准,让观众更有在场感和参与感。

“柳生走了,但我们还在。”现代传承人对着汤显祖的幻影坚定承诺。紧接着,老、中、青湘昆人依次从舞台深处走出。“我是1985年进团的”“我是2019年进团的”“我们永远是湘昆人”……霎时间,掌声雷动,观众泪眼婆娑。

一群人,愿倾热血伴芬芳

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距今已有600余年,约于明代传入湖南。

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的冬天,郴州知州胡汉和幕僚在城外的万华岩溶洞里,听着昆曲,踏雪饮酒。回城后,胡汉写下《万华岩记》,这是郴州历史上关于昆曲的最早记载。

“诉尽此生痴狂,执念所向”。一个剧种,何以历经数百年风雨飘摇,仍深情传唱?

缘由或许与一群人有关。

历史上,“吴侬软语”的昆曲在郴州生根发芽后,不断进行“本土化改革”,结合当地人们的生活、语言和民间音乐,变吴音为楚声,既存水磨调之雅,又染湘南泥土之烈,终成昆曲支脉中的异卉——湖南昆曲。

可以说,湖南昆曲自诞生起,就深植创新基因,流淌在血脉深处。

民国时期,曾盛极一时的昆曲陷入沉寂,昆班解散,舞台荒芜,几近消亡,湖南亦然。昆曲在潇湘一度绝迹20余载。直到1956年,浙江昆剧团进京演出《十五贯》引起轰动,当时周恩来总理观看后,用“兰花”雅喻昆曲。《人民日报》发表田汉执笔的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社论文章。

这阵“东风”,迅速吹到洞庭之南。无巧不成书,人们发现,偏于湘南山区一隅的嘉禾县,也在全力发掘整理抢救湖南昆曲。

次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到长沙演出,听到湖南昆曲后,对这支湘味浓郁、风格独特的昆曲支脉十分惊喜,并首次用“湘昆”称呼湖南昆曲。

从此,一个古老剧种在湖湘大地上找到了自己新的身份与定位。

1960年,郴州专区湖南省昆剧团成立,后更名为湖南省昆剧团。

被誉为“湘昆发掘第一人”的李沥青,在50多年时间里,搜集整理湘昆传统曲牌400多个,大小过场牌子100多首,还撰写了一部《湘昆志》。

从以李沥青为代表的第一代湘昆人至今,湘昆已走过六代薪火相传,始终践行着“愿倾热血伴芬芳”的铮铮誓言。

从守正到创新,何其艰难,湘昆偏偏敢为天下先!

2021年的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由湖南昆剧团带来的现代昆剧《半条被子》惊艳全场。

“传统昆剧素以古典戏见长,现代戏极其罕见。要创作好现代昆剧,难度极大,搞不好会砸了湘昆的牌子。”回忆当年,时任湖南省昆剧团团长、一级演员罗艳内心仍不平静。

由“最传统”抵达“最先锋”,《半条被子》成功了!

湖南省昆剧团不仅开创了红色题材表达的新范式,还大胆采用青年演员亮相国家舞台,评委高度赞誉“看到你们,就知道湘昆后继有人了”,青年演员泪洒现场。

一束光,终使幽兰出空谷

“茧破处,光生时,恰是临川第几篇?”

《湘遇·湘昆》这句念白,诉尽了幽兰般湘昆的挣扎与新生。

演出谢幕,湖南省昆剧团副团长、一级演员刘婕站在台上,潸然泪下。回首湘昆来时路,满是崎岖与荣光。

为了保护湘昆,郴州市委、市政府除了安排专项经费,还将剧团由差额拨款变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解决演员后顾之忧。

过去的湖南省昆剧团,连个像样的排练厅都没有,如今院落古韵清幽、榕树郁郁葱葱,宛若一座江南园林。

任何一门艺术,传承至关重要。刘婕告诉记者,剧团每隔10至15年左右招收一批学员,由名角进行传帮带,并将优秀学员推荐到相关艺校进行深造。剧团建立至今,已招收学员6批200余人。

六代人,一个梦。刘婕坦言:“让湘昆这束光,照见更广阔的远方,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湘昆梦。”

要传承下去,先得传播开来。这些年,湖南省昆剧团不断走进校园、企业、社区、乡村,不遗余力科普昆曲。每到周末公益演出,湘昆院内灯火璀璨,台下看戏的年轻面孔越来越多。

要传播开来,更得磨出精品。“创新不容易,既怕丢了传统的魂,又怕昆曲离时代太远。”王首栋坦言,《湘遇·湘昆》的出发点是瞄准文旅市场,结合郴州努力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构想,让“无价之宝”有价有市。

幽兰出空谷,孤芳不自赏。

湘昆跨越山海,前往土库曼斯坦、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在世界唱响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

在英国爱丁堡,昆曲版《罗密欧与朱丽叶》连演3场,场场爆满。刘婕感叹:“艺术无国界,文化有共识!”

今年6月,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的“文明对话国际日”活动现场,湖南省昆剧团用《牡丹亭·游园惊梦》与《西游记·借扇》选段,再一次惊艳世界。

“走,要走大道!”湘昆所走的路,是一条根植于湖湘、通往世界的文化通衢——它一头连着百年昆曲的艺术殿堂,一头伸向普罗大众的审美共鸣,它由坚守铺就、用创新拓宽,让世界听见湖南声音。


一审:何庆辉,二审:罗徽,三审:陈淦璋

郴州要闻

文明机关

形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