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大地春意浓,漫山遍野正酝酿着赤诚的绽放。
郴州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文明乡风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要求,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新风“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场春日的文明实践,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让城乡风景在清明的追思中更加秀丽。
稚手拭丰碑 誓词砺初心
春风掠过湘南大地,文明祭祀的绿色新风与红色基因的炽热传承,绘就了赓续精神血脉、守护绿色家园的清明新卷。
3月26日,湘南小学66班的孩子们手捧白菊,在烈士碑前齐唱国歌,童声回荡在湘南起义纪念馆上空。孩子们在烈士纪念碑前认真摆放鲜花的身影,被定格成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注脚。
八载徒步祭英烈,师生誓言慰忠魂。4月1日,郴州市第十九中学的600余名师生徒步往返9公里,开展祭英烈活动,这一传统已坚持8年。在湘南起义纪念塔前,全校师生庄严肃立,向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鞠躬默哀、敬献鲜花。600余名师生坚持走完全程,无一人退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革命精神的传承。
阳光穿过松柏,将汝城县烈士陵园镀上金边。3月28日,160余名党员干部与红领巾方阵,在纪念碑前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当少先队员清亮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歌声撞上党员干部浑厚的入党誓词,声浪在青山间激荡出信仰的共鸣。
最动人的传承,往往始于无言的行动。3月30日,郴州市六中学生在瞻仰烈士墓时自发擦拭墓碑的举动,让带队老师湿润了眼眶:“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信仰可见可感。”
随着清明临近,红色教育的交响渐入高潮。4月2日,参战老兵喻外洋在苏仙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内深情讲述英雄事迹,郴州好人故事宣讲团成员分享“中国好人”彭子文一家三代义务守护红军墓91年的坚守。2025年郴州市“‘我们的节日·清明’暨未成年人‘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通过庄重仪式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引导青少年铭记革命历史、厚植家国情怀。
瑶鼓融新声 村约承古意
清明时节的郴州,青山绿水与市井街巷间翻涌出蓬勃新意。这片红色热土正以破旧立新的巧思与薪火相传的深情,编织出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画卷。
3月20日,市文明办与市民政局联合发出的《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如同春风化雨的动员令,以“移风易俗的示范者、低碳环保的先行者、传统美德的践行者、安全祭祀的守护者”四重角色定位,为全市清明祭扫活动定下基调。
在苏仙区飞天山镇两江口瑶族村,传统长鼓舞与创新“三句半”碰撞出时代的节拍。将禁燃禁烧政策融入歌谣,用瑶语唱响“清明时节雨纷纷,瑶乡祭祖情意深”,这场“最炫民族风”让文明新规随着鼓点渗入层峦叠翠。
而北湖区华塘镇塔水村里,一场学习讨论正掀起波澜。“在殡葬白事方面,我们要摒弃那些旧的、不好的习俗,倡导文明的方式,坚决抵制厚葬薄养,注重老人平时的陪伴和照顾,拒绝攀比陋习,反对铺张浪费行为。”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围绕殡葬白事相关规定开展学习,塔水村党总支书记曹海欧用方言将“三禁止”政策拆解成鲜活案例。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引得在场村民频频点头:“老规矩确实得跟着新时代改一改了!”
赤诚护青山 春枝寄远思
山水间氤氲着春露与追思,志愿者的身影如点点星火,晕染苍翠林海,悄然托起青山常在的生态之诺。
清晨时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中国好人”、宜章县好人协会会长谢运良组织30余名会员齐聚烈士陵园。志愿者与烈士家属共同追忆英雄事迹,并呼吁市民以鲜花代替纸钱,以低碳方式表达哀思。
“进山扫墓千万不要放鞭炮、烧香烛纸钱。”4月2日一大早,“中国好人”,湖南省道德模范,临武县南强镇两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欧爱国与村干部驻守在进山路口,向来往村民耐心讲解移风易俗的意义。
同一天,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中国好人”首嫣嫣带领苏仙区志愿者联合会成员奔赴湘南起义烈士陵园和磨心塘烈士墓开展祭扫活动,随后又转战公园、进山路口和乡镇街道开展防火宣传与文明祭祀宣传。
在桂东县沤江镇,230名志愿者穿梭在山林间,用脚步声叩醒晨曦。“鞭炮免费换鲜花”服务点前,村民王大姐手持兑换的菊花笑道:“既保了青山,又让祭扫多了份清雅。”文明新俗在春色中悄然生根。
从烈士陵园内孩子们的铿锵誓言,到瑶乡山村里村民们的创新歌谣;从党员干部坚守岗位,到青少年自发行动。郴州这片红色热土上,文明新风为红色传承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红色传承更为文明新风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二者相互融合、彼此映衬,共同构筑起了一座高大的精神堡垒。
当一束束鲜花取代缭绕烟火,当绿色追思衔接红色记忆,新时代的清明,既留住了文化根脉,也铸就了精神丰碑。
一审:何庆辉,二审:罗徽,三审:陈淦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