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在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卫生室,村医黄仁勇熟练地启动艾灸仪器,为前来就诊的村民进行中医理疗。如今,在这个乡村卫生室,艾灸、拔罐、针灸等六项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已成为常态。这一方小天地的变迁,是郴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悄然升级的生动缩影。
过去,和许多村庄一样,沙洲村卫生室仅靠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老三样”支撑。面对村里众多的留守老人和慢性病患者,村民就医不便,“小病扛、大病拖”现象普遍。改变始于郴州持续推进的基层医疗改革,近年来,郴州在制度化建设上下苦功、夯基石、求突破,大力实施乡村医生“乡聘村用”管理机制,推动一场从硬件到软件、从保障到发展的改革,切实解决了村医“招得来、留得住”的问题,不仅让村医有了盼头、甜头和奔头,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体系赋能,让村医有盼头
改革的第一步,是为村医搭建稳定有力的支撑体系。郴州市建立起跨部门协调机制,合力破解基层医疗难题。在人才培养上,全面实施乡村医生专科学历本土化培养计划,财政承担大部分学费,三年来累计投入540万元,招录学员300名。同时,通过学历提升补助、精准化培训等“组合拳”,大幅提升村医队伍专业水平。目前,全市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占比已达59.81%。
更让村民安心的是,全市1989个村卫生室均已开通医保定点。2024年,村卫生室医保报销达141.78万人次4018.8万元,报销比例达61.44%,显著减轻了农村居民就医负担,“看病贵”的顾虑正逐渐消散。
保障加码,让村医有甜头
“现在不仅有养老保险、医疗责任险,干得好还能拿补贴、入编制!”一位村医的感慨,道出了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郴州多措并举加强村医待遇保障,由财政补助为在岗村医购买养老保险、医疗责任险和人身意外险;将4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按绩效考核结果及时足额拨付;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医专项计划,招录34名大学生村医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还择优将5名一级村医纳入编制管理,有效打破了村医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此外,全市全面推行乡村医生等级评定,共评定一至三级乡村医生1834名,每人每月分别享受800元、500元、300元补贴。“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鲜明导向,让村医们干劲更足。
帮扶提质,让村医有奔头
从“有地方看病”到“看好病”,郴州持续加码村级医疗“硬实力”。
近年来,市县按照“一村一策”原则,以“六有六好”(有场地、环境好;有设备、能力好;有药品、保障好;有医生、口碑好;有标牌、流程好;有台账、管理好)为目标,指导帮助村卫生室打造“6S”管理模式,总共投入专项资金2768万元对村卫生室进行提质改造,全市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96.99%。在4个脱贫县,建立了县域远程心电诊断中心,为599个村卫生室配备健康一体机,并建成乡村两级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这套系统已累计开展人工智能辅诊610万次,病历规范率、处方合理率均超90%。截至目前,村医利用健康一体机开展各类检测服务合计3万人次,转诊心电图异常患者405人。
面对突发灾情,帮扶机制展现出强大韧性。针对去年资兴市受台风影响的受损村卫生室,郴州创新推出“对口帮扶”模式:建立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结对帮扶机制,每月派出专家下乡指导,村医定期到医院进修,并建立“师徒结对”关系。乡镇卫生院组建的153支巡回医疗队累计派出医务人员8855人次,开展义诊1167场次,服务群众12.6万人次。如今,“有场地、有设备、有好医”的村卫生室,正成为郴州乡村最温暖的“健康驿站”。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改革初心,利民惠民。郴州的基层医疗改革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既有效织密了农村医疗保障防护网,更彰显出市委、市政府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的决心、力度和成效。当下,基层医疗改革正一步步夯实着村级医疗卫生网络的根基,这些变化让像黄仁勇这样的村医更有底气,也让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福祉得到了更坚实的守护。
一审:何庆辉,二审:罗徽,三审:陈淦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