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三遇高社
发布时间:2016-04-25   来源: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作者:邓祖福

  我第一次遇见高社,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那时,举国上下都有这样一个伟大的行动,这就是大修农田水利建设,也即兴修水库。我高中毕业那年,生产队(也即现在的村民小组)队长安了我一个民兵排长的职位,同时,那一年,正是我县小二型水库------肖家山水库开始兴建的时候。据了解,那时的民兵排长,在挑水库的战斗中,是理当身先士卒的。于是,身为民兵排长不足一个月的我,就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要在肖家山水库冲锋陷阵了。肖家山水库距离我们村近百里,还要穿越县城。记得与村民第一次去肖家山水库的时候,走得我腰酸背胀。到了肖家山水库,还好,我被安排了记数。记得那时挑水库,只有少数人过秤、记数。其他的人,就都是挑泥巴,日复一日的,象一架永远开着的机器。

  有一天晚餐后,天高云淡,月明星稀,我闲着无事,就在我们住的村里闲走。突然,我碰到了一个地方在开民工大会。我走近那里时,正看到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旁扬了扬剪布用的剪刀,然后对民工们大声说:“同志们哪,你们看看高社驼子吧。他人高马大,吃就神,挑泥巴每天就挑不得一点。请大家看清楚,对不起,我们今天就要给他一点奖赏了。”说着,那说话人捋起了那个叫高社的人的头发,把高社左边的头发剪了去。那名叫高社的人,居然老老实实的站着,象待宰的羔羊,一动不动的。

  再认真看高社,在一个不太明亮的灯光下,我看到,高社起码有一米八的个子,高出那说话的人整整半个头,眉清目秀,五官端正,要不是他的背有点弯,我想,他应该是一个十分标准的美男子。

  可怜的美男子。

  我忽然对高社生出了某种情愫来。我的眼泪也禁不住地似乎要流下来。

  在那里,我一直挨到了他们散会。

  散会后,我立即紧随高社而去。不一刻,我来到了他的身边。我扯了扯他的衣角,说:“你过来一下。”

  高社很快的瞟了我一眼。也许见我是毫无敌意的,是友好的,所以,他立即跟了我去。我们来到村边,各自选了一块较干净的青石块,用嘴吹了吹残存在地面的尘土,然后,稳稳地坐了下来。

  “你们那个干部好凶啊,太没人性了。”坐下后,我首先为他打抱不平。

  “唉,没有办法,”高社叹道,“我的确是这样的嘛。你看,我这么高大的人,不吃,行吗?况且,我还正是吃大饭的时候。但挑泥巴,我真的是不行。我刚刚高中毕业,我哪能挑得那么重。”

  然后,我们就从这里开始,打开了话闸子,无拘无束的聊了起来。也不知怎的,我们竟聊得这么投缘,好象我们是一对久别的老朋友。后来,他又建议说:“你能不能把我右边的头发也剪去?也许这样要好些。”我说:“是的,要就都剪去,以免让人笑话你。”说着,我掏出了那与钥匙套在一起的小剪刀。

  “哎,老兄,你尊姓大名呢?”忽然,高社轻问我。

  “免贵,姓成,名贵。”

  “‘秦始皇’的‘秦’,是吗?”

  “不,‘成功’的‘成’,‘珍贵’的‘贵’。”

  “哦,我是‘高大’的‘高’,‘社会主义’的‘社’。”他自我介绍说。

  我知道,在我国,但凡取名叫什么高社、公社的,都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五十年代,不是有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吗?取这些名字的人,是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了。

  “那你是高级社时候出生的,是不是?”我问。

  “是的,一九五八年,你呢?”高社一面配合着我剪头发,一面轻轻地问我。

  “我也是五八年的。”我也轻轻说。

  这是我一遇高社。

  再说,那时,我们虽然同住扎在珠塘村,但住扎在珠塘村的人很多,又加上珠塘与水库有八华里之遥,又有几条路可走,所以,那晚后,在肖家山时,我们一直再未谋个面。

  我第二次遇见高社,那是在几年之后。

  几年后,我国实行了翻天覆地的、惊天动地的、憾人肺腑的改革。这些改革当中,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就是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了。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在神州大地吹动。举国上下欢声雷动。

  搭帮党的政策好,作为在农村修地球六年之久的我,第一次有了被祖国挑选的权利。我决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机会,但我又舍不得工分。于是乎,我在农作之余,拼命地学习,并且,做了不少的学习卡片。劳作时,我一边劳动,一边记知识。记不得时,我再把学习卡片拿出来,瞧一瞧,看完后,又马上揣在衣袋里。就是这样的学习,居然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第一次高考,我们两兄弟都上线了,这在我们当地,一直成为美谈。为此,我父亲也曾多次情不自禁地十分高兴的对村民们说:“这搭帮党的政策好,搭帮改革开放,搭帮邓小平。要是邓小平来了,我硬是要杀三头猪给他吃(即用最高级别的礼节款待)。”

  我想,老爸说的是十分对的,是完全正确的。他说的,代表了我们全家人的心声,代表了千千万万学子们的心声,也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那年的一天,按规定,我们这些上了线的考生,必须上县里做体检。那天,我可爱的母亲早早地为我们煮好了早点,叫我们两兄弟吃饱。我们吃饱了早点,带了些钱,我们就赶往公社(即现在的乡镇)所在地了------那时,乡村一级还没有通公共汽车。

  到了公社所在地,一辆公共汽车上已有了许多人。我与弟弟便急速地走了上去。

  “成老兄,你好啊!”

  “是叫我吗?谁叫我?”我在心里说。举目一望,我情不自禁地“啊”了一声,“啊!高老兄,你好!多年不见,想不到今日有幸我们能在这里相遇了。”

  “是啊,我们一别几年,一直没遇见。”高社心沉沉地说。

  “你当民办老师,我又是农民,当然很难碰到啦。”我说。高社当了民办老师,我是听人说的。

  “好的,不说这些了。”停了停,高社说,“你也是上县里体检的,是吧?”

  “是的,你也是吧”

  “是的。”高社说。

  “这是我弟弟。”接着,我把我弟也介绍给高社了。

  “你好!”我弟也与高社招呼着。

  “你好!”高社对我俩兄弟说,“你们俩兄弟真像。老弟也是去体检的吧?“

  我说:“是的。”

  “那恭喜你们了,你们双喜临门了!”高社由衷地说。

  “也恭喜你!”就这样,我们都彼此说着,乐着,祝福着,幸福的笑着。

  “我们都生活在幸福的海洋里了。“我在心里感叹着。

  “你打算报那类学校?”忽然,高社问。

  “师范类,科学技术要振兴,教育是关键嘛。”我说。接着,我问他;“你呢?”

  “我也是,我还是继续当我的教书匠吧。”高社热切的说。

  这是我第二次相遇高社。

  春去秋来,光阴荏苒。想不到我与高社的第三次相遇,却是在三十年之后。

  那年,我们市文联、市作协、市报社、市电视台联合举办了“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征文大赛。作为长期爱好文学、写作的我,自然是积极参加了。

  七月一日,大赛揭晓,本人有幸荣获了小说组一等奖。这个消息,市日报登了、市电视台播了。

  十月一日,是市文联、市作协、市报社、市电视台联合举办“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征文大赛颁奖的日子,颁奖地点,是市电视台演播厅,颁奖大会,在十月一日上午九时准时进行。

  十月一日八点三十,我早早地来到了市电视台。因为时间尚早,我们这些来得早一点的人,就在休息室里休息。同时,我的眼睛,不时盯着进出口,我想看看,这次来领奖的,有没有我熟悉的人。

  忽然,我看到了久违的他来了。我阔步走了上去,紧紧握住了他的手:“高社,你是高社书记吧?”

  “你------”高社深深地望了望我。突然,他情不自禁地“啊”了一声,叫道,“你是成贵老兄,成老师成作家,是吧。”

  “是的。看看,我们一别几十年了。我们都老了,差点你就认不出我了。”

  “是啊是啊,我们都老了。”高社说。

  “你还不老。你没有变什么,只是好象发福了一点。瞧,我一眼就认出你来了。”我说。

  接着,我们就又热切地聊起了往事。原来,高社师专毕业后,在县四中教了两年书,后来,就调到县文化局,又调到县政府办,又到市政府,现在,他在D县任书记了。他妻子在市医院。儿子在上大学。我为他在事业、爱情、家庭上的十分成功,感到由衷地高兴。我也告诉了他,我中专毕业后,又取得了大专文凭、本科文凭,由小学教师到中学教师,前几年,调到市二中来了。我老婆与我在同一所学校,儿子也在上大学。

  就这样,我们彼此都高兴着,快乐着,幸福着。

  突然,我想起了获奖名单上没有“高社”一事,我就又着急地试问他:“想必你老兄也是来领奖的吧?”

  “是的,我也知道了你老兄得了小说组一等奖,恭喜你!”高社极高兴地说。

  “那你的作品是------”

  “《母亲笑了》。”

  我清楚地记得,《母亲笑了》是荣获了散文组一等奖的。由此,我又急问他:“那么,‘华尔’就是你的笔名了?”

  高社面带幸福的喜悦,灿烂的笑了笑,语气十分坚定的道出了他用笔名参赛的原因:“是的,为了避免某些人给我以特殊关怀、照顾,我参加作品大赛,用的常常是笔名。‘华尔’,这是我第一次用这个笔名。”

  “据市报报道说,你老兄还出版两本书了,是吗?恭喜你啦!”我紧接着问。

  “你不是也出了一本大作。”高社答非所问地说,“我在市新华书店买了你的大作了,拜读过了,写得很好。”

  “你老兄呀,真不傀是谭仲池、张平第二了。”我由衷地赞道。

  “那里那里,你老兄过奖了。”高社谦逊地笑了笑。

  “我那点真让老兄见笑了。”在他面前,我当然不能太骄傲。

  “华尔?”接着,我又想探究起他的笔名来。

  “‘华尔’,看似是美国华尔街的华尔,但我不是崇洋媚外。”高社解释说;“我取的是它的谐音,‘华尔’,即华儿,意即我是中华人民的儿子。”

  对此,我又被高社高超的取名能力折服了。

  忽然,广播响了。广播播出了通知。

  “通知,请参加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大赛获奖的同志,马上到十八楼市电视台演播厅参加大会。通知再广播一次-------”

  我与高社都站了起来。我们与与会者都欢笑着一并走向了电梯间、一并向市电视台演播厅走去。

  (作者系郴州市桂阳一中教师)


郴州要闻

文明机关

形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