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华声在线记者 王铭俊 周林熙
6月26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继续在汝城的行程。记者要讲的是发生在瑶族同胞身上的“一张借据”的故事。
这是汝城县档案馆。在档案的三楼,记者看到了已斑驳泛黄,被修复好的借据。
借据上面清晰地写明了红军所借粮食、生猪、鸡的数量,左下方方方正正地盖上一枚印章。
汝城县档案馆馆长何向阳向我们讲述这张借据的来历。
1934年11月6日,红军长征先遣部队到达汝城县延寿瑶族乡。瑶民难明真相,闻讯之后,急忙赶着鸡鸭牛猪,扛着稻谷,向偏僻无人的山谷逃去。
红军在村宗祠、学校旁自扎草棚,并严令各连队不得在农户家借宿,更不得私拿农户的一钱一物。瑶民开始慢慢地了解红军部队,东躲西藏的群众也陆续回到瑶寨里。
当地有一位名叫胡四德的善人,几天来一直在关注着红军。胡四德与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司务长叶祖令有过短暂接触,当得知红军严重缺粮,有的红军战士甚至几天几夜没进食后,胡四德心里很难受,他当天晚上便召来族人,一同商讨如何帮助红军筹集粮食。第二天下午,在胡四德带领下,从各家各户筹集来的105担稻谷、3头生猪、12只鸡便送到胡氏祠堂司务长叶祖令手中。
正当红军在延寿境内边休整,边向文明、宜章挺进之际,红军后勤部队受到三面夹击,大批辎重拥塞于山间小道上。中革军委迅速作出指示,命令红五军团后卫第三十四师拼死阻敌。
这是青石寨,当时敌我双方系列争夺中的一个制高点。敌自恃强大火力抢占青石寨后,向涉水过江的红军疯狂扫射,一批批红军战士倒在江里,鲜血染红了河水。
在激烈的战斗中,瑶民们又自告奋勇,给红军带路,做担架,抬伤兵,在胡氏宗祠、凉亭生火取暖,煮饭。在当地瑶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天三夜血战,后卫师以惨重的代价终于掩护了辎重队伍顺利通过延寿。
地点回到胡氏宗祠。在红军撤出延寿向西转移时,叶祖令在村宗祠旁找到了胡四德,他解开上衣军扣,探手从左胸褡布里拿出一张土纸,蘸笔写起了我们在档案馆看到的那张借据。
1996年暮春的一天,胡四德的孙子胡运海砌新灶时在墙洞中无意中发现了这张借据。消息传开后,汝城县人民政府决定如数兑现红军立下的借据,按时价折款,向胡四德的唯一继承人胡运海归还1.5万元人民币。
1997年5月17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共汝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武装部在官亨村郑重举行“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长征途经汝城借据兑现仪式”。
胡运海接过兑现款,却将其中的1万元捐献给村里新建学校。
两年后,胡运海去世,至死都是终身未娶,孑然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