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7月份以来,沉寂多时的中国股市突然间被唤醒。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上证综指就以翻了一番多的战绩傲视全球股市。而创业板更是牛气冲天,以至于被股民戏称为"神创板"。支撑当前股市不断创出新高的一个重要认识,就是希望通过激活股市,达到反哺实体经济、实现"稳增长"的战略目标。但是,要顺利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稳定企业和消费者预期、改善市场竞争环境和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做好功课。
关于股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股市就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股市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无明显的关联,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证券市场的不规范、市场体制的不健全,因而作为高度市场化的股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有限。
对于中国股市来说,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是见仁见智、并无定论。典型的如2007年10月后经历的长达约七年之久的大熊市,上证综指一度从最高的6124点跌至最低的1664点,跌幅超过70%,但此期间GDP的平均增速却达到9%左右。再以此次牛市为例,虽然股票指数节节攀升,但GDP增速自去年七月份以来依然是下滑不止。股市不但不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倒是经常成了其"反向指标"。
从机制上来看,股市上涨影响经济增长主要通过三种途径:
一是能加大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进而增强企业的投资需求。股市上涨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市值增加,也更有利于企业的新股发行,这就使直接融资更为畅通。据统计,今年1月1日至4月30日,沪深两市共有817家公司的股东进行了股份减持,合计净减持规模高达2198亿元,较2014年前4个月增加了4倍以上。企业财务状况改善和现金流增加,这就有可能为企业增加投资需求提供了基础。此外,股市还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进入股市,对盘活社会资本、优化配置资金都有积极作用。
二是股市上涨的财富效应能够增加股民的消费需求。随着股市的繁荣,大量的新股民涌入进来,股民人数有了爆发式的增长。据统计,目前我国沪深两市总开户数已经超过了2.1亿户。而在今年前4个月的行情中,A股2547只股票只有14只股票下跌。与此同时,今年前4个月全国人均从A股获利1.4万元。股民财富的增加,有利于扩大社会的消费需求。
三是股市上涨还有助于增加政府税收,增强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一方面,政府将直接从股市上涨中获得更多的税收。由于成交量的急剧扩大,由此带来的相关税费也水涨船高。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达到667亿元,同比增长42%,主要是由于去年后两个月股市成交额大幅增长带动。而地方政府通过减持国有股,在优化国有企业结构的同时,也获得了必要的资金,既减轻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还有利于筹集更多资金,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发挥更强的引导民间资本的作用。
但是,受到体制机制的约束,股市要发挥"稳增长"的功能,并不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事实上,如果不尽快畅通股市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反哺渠道,极有可能适得其反,不但不能助力实体经济,反而变成实体经济发展的"抽血机"。而更危险的是,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股市泡沫难以持久,一旦破灭所带来的破坏性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为此,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采取多种措施稳定企业和居民的预期。股市毕竟只是整个金融市场当中的一部分,我们既不能忽略股市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不能无限夸大其功能和效应。如果在股市上涨的同时,企业和消费者的预期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善,那么即使是股市中带来的资金和财富增长,也不能增强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居民的消费需求。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资金在股市中自我循环,不能真正转变为企业的投资行为和居民的消费行为。
其次,尽快改善市场竞争环境,使股市繁荣惠及所有企业和居民。长期以来,我国的股市被定位在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上,迄今国有上市公司依然在股市中占据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中小民营企业能够上市直接融资的比重偏低,成了少数人才能享有的盛宴。因此,加快注册制改革的步伐,让更多民营企业上市,是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真正利好。另外,股市繁荣主要是给城市居民带来了财富增长,广大的农村地区依然是其中的薄弱环节。如何让更多更广的居民群体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入市,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后,积极引导股市从"疯牛"变为"慢牛",化解股市泡沫过分膨胀可能带来的风险。目前,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市场本身,都认识到股市过快上涨带来的巨大风险。但如何引导股市从"疯牛"转变成"慢牛",防止股市陷入暴涨暴跌的恶性循环,显然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当前应尽快采取措施,规范股票市场秩序、打击各种恶意炒作甚至操纵的行为,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同时加大股票供需调节力度。如此,我国的股票市场才能健康发展,其对实体经济的反哺功能才能发挥出来,而"稳增长"的目标也才能顺利实现。
【编辑:李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