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善祥(左二)在调查。资料图片
近日,在北京参加“时代先锋”发布会期间,马善祥在街头偶遇一名小车司机因停车费和收费员发生争执。情绪激动的小车司机拿出100元钱扔在地上,收费员不愿去捡地上的钱,也不放小车走。两人互相指责,僵持不下。马善祥走过去将钱捡起来递给收费员,又转身将找回的钱递给小车司机,两边这么一说和,一场针尖对麦芒的冲突就被化解掉了。
这就是做了26年街道群众工作的马善祥。26年间,马善祥累计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和问题2000多件,写下记录群众工作心得的日记152本。他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融和剂,能够用“马善祥工作法”让诉求各不相同的个人或群体重新融和起来,凝聚新的社会正能量。
“我最怕自己感觉变迟钝”
马善祥17岁当知青,21岁穿上军装,1988年转业到重庆市江北区,之后一直从事群众工作。20多年间,观音桥街道从乡村变成了城乡接合部,又从城乡接合部变成了繁华的商圈。群众工作也因此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
渝州电线公司退休职工张富新记得,1996年前后,他得知街道有一些人喜欢去药店买一种叫“舒乐安定”的药,一打听,原来这种药吃了会使人昏昏欲睡,还会产生幻觉。有一次,张富新无意中聊起这件“新奇事”。马善祥回去就对“舒乐安定”的销售情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后马上向市长公开电话和当地媒体进行反映。“‘舒乐安定’的销售渠道很快被控制住了。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称赞,说这个举动挽救了很多孩子和家庭。”张富新说。
20多年间,马善祥从“小马”变成了“老马”,但对自己身份和职责的“敏感”却一点也没有改变。“每次听到群众说我们的党委政府好,我都非常高兴。”马善祥说,“我最怕自己感觉变迟钝、应对变缓慢,那样就会失去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能力。”
“群众感情是第一位的”
对待来访的群众,马善祥始终坚持“先解决第一需求”。“对于一些‘无理取闹’者,也要看到他们过激言行背后的合理诉求。”马善祥说,“做群众工作,群众感情是第一位的,能力、水平、方法都建立在深厚的群众感情基础上。”
75岁的龙正华老人,在东北某部服役时腰部在战斗中受伤,这些年一直靠1000多元的养老金生活。最近几年,龙正华病痛缠身,日子过得越来越拮据,就准备了材料多次上访。2013年5月,龙正华得知自己的上访材料转到了马善祥这里,气呼呼地找上门来说:“你们这些人把我当皮球一样踢来踢去。今天你要不给一个满意的说法,我就上你们家吃饭去。”马善祥说:“老哥啊,当年你为国家受了伤,国家怎么可能让你吃不上饭、看不起病呢?”在新的政策实施前,马善祥为龙正华申请到了观音桥街道设立的“稻草援助基金”。
“成为一个群众需要的人”
做群众工作,马善祥有自己的“规矩”:起立迎接、请坐倒水、倾听记录、交流引导、解决问题、出门相送。这24个字,他坚持了26年。在20多年的群众工作过程中,马善祥自己总结了60多种具体工作方法。江北区据此提炼形成了“老马工作法”。这套方法体系在全区的推广,使江北区实现了在第一时间、用最小成本疏导群众、化解矛盾的目标,成为现代化社会治理的新能量。
2012年,56岁的马善祥不再担任街道领导职务,他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请组织上不要让我离开群众工作、思想工作这个老本行”。观音桥街道以他为核心组建了“老马工作室”,专门从事群众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两年多来,“老马工作室”共接访1300余人次,办理信访问题350件,成功调解333件;办理上级交办信访件58件,回复率100%。
“群众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一个群众需要的人。群众高兴、满意,就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马善祥说。(记者 张国圣)
【编辑:李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