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湘南深处的夜,静得出奇。一缕微光从一扇窗口透出,那是永兴县第三中学教师王礼平在灯下伏案的身影。36年来,这盏灯早已化作繁星,照亮一批又一批山里娃的梦想。
1989年,王礼平从大学毕业,毅然放弃进城机会,回到家乡永兴县三塘乡大路小学。那时的学校,土坯瓦房,缺水少电,雨天漏水,买菜得步行十多里。最让他动容的,是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认认真真上好每堂课,把山里娃教好,才是真本事。”煤油灯下,他许下承诺。一年后,他所带四年级语文成绩跃居全县乡镇小学第一。
王礼平的家中,常备着一个特殊药箱,里面装着风油精、感冒药、创可贴。“都是给学生准备的。”妻子杨春芬说。1995年春,学生林若琪因家境困难迟迟未报到。王礼平冒严寒家访,当即承诺:“学费我来付。”那个差点辍学的女孩,后来考上了重点高中。
爱的种子,静默生长。学生刘佳丽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回乡任教:“王老师改变了我,我也要帮助更多孩子。”
他上课的教室后墙上,有一片“会飞”的黑板报——学生习作贴在方格中,随风轻扬,如跃动的音符。这是王礼平将“鸟笼效应”融入作文教学的创新:让每个孩子养出属于自己的“鸟儿”。
“对写作基础弱的学生,我就降低评价标准,确保每人都有作品可展。”他办公室堆满报纸杂志,那里记录着孩子们的文字飞向全国的足迹。近年来,数百篇学生习作发表于《初中生》《作文通讯》等刊物。曾经“怕作文”的山里娃,如今以文字为翼,飞出大山。
2005年,王礼平迎来教育生涯的“分水岭”——从凭热情教学转向以科研引领。他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获评湖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他更承担起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示范课、讲座、个别辅导……毫无保留,带出了一批批骨干教师。
三十六载春秋,从青丝到白发,王礼平始终扎根在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上。那些被他点亮的梦想,如今正在四方绽放光芒。
一审:何庆辉,二审:罗徽,三审:陈淦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