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燕
越临近高考,一些家长越无从下手,不知如何陪伴、支持和鼓励考生,甚至出现比考生还焦虑的情况。如何在高考前成为考生背后的“定海神针”?长沙市一中专职心理老师、中学心理一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警可为考生家长分享了“考前守则”。
“到高考前一周,学生的大体学习情况已定,此时最大的担忧是考试发挥失常。”王警可表示,在这一阶段,家长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条原则”给考生支持。
“先给自己戴上氧气罩”。就像民航飞机出现紧急情况时乘客要先给自己戴上氧气罩一样,帮助考生应对考前情绪波动时,家长应先调节好自身的情绪波动。
控制好焦虑这件“小事”。焦虑本身对于高考是存在积极意义的,并不是洪水猛兽。中等水平的焦虑,能够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做题效率,让他们在考试时更好地发挥,并且这种焦虑在自己或者身边人的支持下,也能够进行调节。只要考生没在高考前反复出现强烈的爆发式发泄行为,都是正常的。
“让一切如常”。这不是让家长回避高考、回避学生因考试而产生的情绪,而是指考前一段时间,家长应对工作、生活,以及与考生的相处时,不要一反常态,例如突然关注考生或者突然不闻不问。家长不需要主动做出太多改变,总体保持稳定更重要。
那么,家长在临近高考的时间里,究竟应该如何对考生表达自己的支持和稳定呢?王警可也给了三个建议。
做关注者,不做干预者,给予自主。这个阶段,考生和家长自身的饮食、睡眠、情绪、运动休闲和社会功能方面,都应该进行关注。家长对学生的复习等情况可以提醒,但是不能强行“要求” 与“安排”,切记过度关注,成为考生的干预者,多倾听、包容、鼓励,给予学生自主调整的权力。
做支持者,不做质疑者,给予信任。做好考生坚定的支持者,一是“减压”;二是“鼓励”。适量运动、舒缓音乐、冥想放松,都是给家长和考生减压的不错手段。如果考生焦虑明显或者过于懒散,家长应努力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并适时与考生谈心,减轻其心理压力,不要总把“考试”“分数”“学习”等挂在嘴边,以免刺激学生情绪。对于自信心不足的考生,家长要引导其调整考试期望值,并注重从细节上肯定、鼓励。若考生状态不佳,又不愿意当面沟通,家长可尝试发短信或写便利贴进行沟通,切忌不合理的比较、无端的质疑、空洞的口号。
做稳定者,不做动摇者,给予信心。脸上无笑容、无故发脾气、依恋某个人、沉溺虚拟世界……这些可能是考生在强压下的“应激情况”。家长切忌考生还没有情绪爆发,家长就情绪爆发,被考生的情绪左右。这时候家长应成为考生的坚强后盾,在听考生的倾诉后,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考生,让考生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好心态,做考生情绪的“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