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安陵书院。(资料图片)
简介
安陵书院位于郴州市永兴县。书院始建于宋代,扩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永兴古号安陵,故名。清雍正九年(1731年),知县刘崚生扩建,书院鼎盛时期,成为湘南第一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书院改为中学堂,清末毁于战乱。2006年,书院在便江岸边青布滩的一个独体岛屿上异地重建,以苏州园林式古典建筑风格为基调,亭、台、楼、榭、假山相映生辉。
何永洲
逢“五一”,远方突来两文友,说要到安陵书院游览,我自然当起了东道主。
安陵书院是永兴县穿城而过的便江系列旅游景点之一,位于县城上游龙山湖和便江交汇处的一个独立船形小岛上。一大早,我们仨自县城出发,乘舟逆流而上。
春末夏初,小山城的清晨,有些冷凉。无遮无掩冲锋舟似的小船奋力冲撞,山风扑面,江岸湿漉漉的花草随风摇曳。远远望去,江面浓雾如乳白色的蒸气弥漫,遮掩着水流。可随着游船的冲撞,每到一处又见浓雾快速弥漫开来,徐徐升起、消逝。
游船终于在一个简易的码头靠了岸。我抬头仰望,只见轻雾缭绕的绿荫中跳出“安陵书院”四个大字,楹联云:“约些雀友鱼朋随我雾前把盏花间摘句;赊些波光月影管他眼底流云水上飞舟。”
据永兴县志记载,原永兴安陵书院始建于宋代,坐落于永兴县城中心一个叫“模范井”的古井旁……
没等我把话说完,导游笑迎出来,把我们让进了书院。她介绍,安陵书院异地重建于2006年。现在的书院占地5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院内有供150人使用的讲学堂和藏书20万册的藏书楼……跟随着讲解,我们游过了假山飞瀑、文泉阁等景点。
清雍正九年(1731年),贵州遵义人刘崚生任永兴知县,建书院于县按察司街,规模不大,不到三年便废止。雍正十二年(1734年)知县侯国正在梧桐山娘娘庙(又称凤凰宫)左边建学舍三间,因年久失修而倒塌。
同治六年(1867年),知县陆运景(又名陆典臣)倡议重建“安陵书院”,得到本县绅士支持,筹资白银六千两,并购得城西门外故宅,扩建为四合院式的书院,前为魁星楼,中为文昌宫,后为文昌后殿,并有建景贤祠祀韩愈、周濂溪。书院门前有一对石狮蹲立(石狮建院前已埋在土中),院内有两株古樟,建筑造型别致,气势雄伟,堪称当时古城的最高学府。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知县赵维城奉谕兴学,改“安陵书院”为“高等小学堂”,对书院进行了修缮改造。1940年本县廖书仓(原北大学生,曾被推为“五四”运动学生联合大会临时主席)在此创办安陵中学,一年后停办,改为县立小学。1941年日寇入侵湖南,省立三中迁入永兴县城,安陵书院成为该校校址。1953年省立三中改为永兴一中,安陵书院仍为一中校舍的主体部分之一。后学校扩建修建大操场而撤除了书院,从此,古老的安陵书院荡然无存。
自宋以降,一代代名流讲学于安陵书院,如宋代的韩愈、朱熹、范成大、潘畴等,明代的王守仁、湛若水、蔡汝楠等,清代左宗棠等,传经释义,蔚然成风,其情其景令人向往。
我滔滔不绝地讲述“安陵书院”几字背后的故事,直把二文友听得心驰神往。
天黑了,月光出来了,我们不由自主地到了书院的蛙池畔。这个季节的夜,书院似乎比白天还热闹。夜幕中,一轮皎洁的月儿已跌落水中,映得蛙池一片白。白水上,山蛙欢快地会合。它们仿佛要把那轮映在水中的圆月端详个究竟,边游边齐声合唱。这合唱通宵起伏,让我直瞪两眼、思绪飘浮,仿佛和山蛙一起进入了书院的时光深处。
回到城中陋舍,依旧是一个月夜,我打开电脑,敲出一段常常怀想的文字,奇怪地在某一细节某一段落中,耳中忽然浮现一片书院的蛙声。这蛙声在耳,久久挥之不去,浅浅低低零零散散的,孤独而悠远……
一审:何庆辉,二审:罗徽,三审:陈淦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