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华故居。 曹亚辉 摄
李熙斌
邓华上将故里,是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陂副村。
陂副,既有历史韵味,又有红色底蕴。共和国的将星,冉冉从这里升起。
古村枕山面水。据传,当地多池塘,陂,池塘也;副,“第二”者,陂副地名缘此而来。民国二十四年(1935)造谱的《湖南省郴县邓氏联谱》“居徙者”记载:“吾邓各族始迁之祖,以其创村之地考之……有曰陂副者。”陂副始建于明朝中叶,邓氏一族始祖,东汉开国名将邓禹后裔邓智公,明代时自河南的南阳,来陂副开基业,以邓氏家族血缘聚居而繁衍生息,是一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
陂副依山造屋,傍水建村,四条小溪分布村落两边,溪水曲折迂回绕村而过,古村犹如一幅山环水抱的水墨画。
十里乡韵,人文天成。陂副村,明清古建筑59栋,其中公祠两栋,名人宅邸3栋。文人骚客邓良才、邓仰尧,创办行健中学,兴建邓氏书院(文书院、武书院),邓氏家族文脉相传,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陂副人气和文气,兴旺而历久弥新,凸显人文水土的经络、文化品位、邓氏族群的精气神。邓华的祖父、父亲,20岁时都考中秀才。祖父邓兴尧,曾任云南知州,父亲邓养源,曾任广东布政使幕僚,后辞职回乡。母亲首金莲,知书达理,贤淑娴静,相夫教子,良好的家风培育,使两个儿子邓多英、邓华兄弟,先后走向了革命道路。
初秋的晨雾,在陂副村上轻柔地飘浮,好像是村旁静谧的稻田,未醒的梦境。
村巷,在雾气中迷离隐现。邓华故居前的水潭,于飘浮曳动的雾纱间,朦胧隐约。水潭中央,一道圆弧形的水泥、砖混墙体,圈住了一棵500多年的珠花树。该树根、花、叶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生肌、祛痰止咳等药效。望着历经几百年的药树,遥想当年始祖邓智公,建村栽植,为民治病,根除病患,造福子孙。顺着一汪潭水,在水潭边流连,有湿润药香沾衣染发,还有馨香沁心润肺。珠花树密实的叶子,层层叠叠向外垂下,颜色不减,神气不散,有坦然无忧的气度。
陂副村古建筑的容颜,颇有明清时那副兼风带雨的模样。村中桂花树飘来一阵芳香入怀,无形地牵引你行走。踏着青石板巷路,迎桂香而行,是一种惬意的经历。路面的粗砺沉稳,使古巷成为某些象征意味的生命脉络,一幢幢充满生气的屋舍勾连,将这个村串联在一起。
穿过时空的长廊,回到眼前的状况。陂副古村,已经告别岁月清贫的素颜。前辈的流风余韵,影响及于后世。古村历经几百年沧桑,风姿依然。邓华故居陈列室,诉说历史风华,将军的故事,传诵至今。陂副古村,2004年被列入郴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被住建部等7部委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邓华故居2006年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邓氏宗祠2011年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村支书邓圣锋对我说,村子和郴州建工集团签订合同,完成了八大项目:邓华故居本体修缮;邓华上将生平事迹陈列馆改扩建;游客接待中心改扩建;核心区域房屋外立面改造;核心区域雨污管网建设;小广场建设;村内主巷道铺装及水泥池提质;村内道路提质改造。旅游为新兴支柱产业,村民修缮、新建集餐饮、住宿、娱乐等配套一条龙“农家乐”十多家,打造民宿商贸街,成功创建AAA旅游风景区。村子实现宽带网络、通信信号、电视等现代设施全覆盖,在建十吨生活垃圾压缩收集中转站。铺设了村主干道柏油路17公里,生活道路12公里,村里至郴州市汽车总站开设了旅游专线巴士。古村展现了新姿。
村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探索“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郴州市烟草公司北湖区、苏仙区经营部共驻共建,重点发展“烟稻轮作”产业,新建烟草烤房和仓库,实现烟草种植、加工、储藏一体化。保护和扩栽村古树林的银杏、桂花树、重阳木、枫树等树种,绿化总面积3000亩。村党支部与涌泉街道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与北湖区党校共建党员干部、学员培训基地,打造红色教育培训特色产业,传承红色基因。古村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古色、绿色、红色兼具,是旅游、度假、休闲的上佳去处。
我们来到了新建的和平广场,村六组组长邓世泉说:“原来这里都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猪圈牛圈杂房,整治时仅改造旱厕60多个,就投资了12万元。有40户村民新栽植油茶林200亩,每户可增收1万元以上。”村民勤劳致富的坚韧守望,成就了这片土地最美的风景。夜幕来临时,村里广场舞队长成媛带领大家跳起广场舞,欢快地唱起了自编的民谣:“开发旅游兴陂副,振兴乡村调产业,金叶灿灿稻谷香,将军故里扬歌声。”这时,陂副古村有了充沛鲜活的灵气,村民笑容洋溢,充盈着幸福和美的氛围。
一审:何庆辉,二审:李秉钧,三审:陈淦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