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朱中雄在自家祖屋,给前来参观的小学生讲述“半条被子”的故事。
10月10日,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产业兴盛,风景如画。
10月9日,朱分永(右)在热情接待游客。2014年,卸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在游客中心的超市上班。
10月8日中午,朱小红娴熟地炒菜。他通过免费技能培训,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
10月9日晚,朱向群(右二)与扶贫队队长黄飞(右一)一起夜访村里的脱贫户,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
▲10月7日,“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朱淑华(前右二)在给游客解说。她是徐解秀的曾孙女,2018年应聘成为陈列馆第一批讲解员。
▲10月9日,朱淑华准备将写好的入党申请书提交给党组织。在“半条被子”精神的激励下,她想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文/湖南日报记者 汤旖
图/湖南日报首席记者 郭立亮
1934年冬天,汝城县沙洲瑶族村,3名女红军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她们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家中一贫如洗的徐解秀。
今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首站便来到沙洲村,在“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重温了这个温暖的故事。
“半条被子”不仅是有形的历史见证,更是无形的精神路标。故事主人公徐解秀老人在弥留之际仍嘱咐子孙:“要永远记着红军,听共产党的话。”从此,“听党话,跟党走”成了他们代代相传的家训。
10月6日至10日,记者来到沙洲村,探寻徐解秀后人的故事。
清晨,薄雾散去,霞光初现,伴随着鸟鸣声、鸡叫声,沙洲村苏醒了。晨光洒落在“半条被子”主题雕塑上,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82岁的朱中雄像往常一样,锁上门出发。他是徐解秀的二儿子。佝偻的背,诉说着他曾承受的生活重担。踏着青石板路,穿过两个巷口,到达一栋湘南风格的砖木结构的老房前。这就是“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他们的祖屋。打扫好屋子,朱中雄端坐在堂屋的长凳上,准备迎接游客的到来。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坚守在此。“因为我妈妈的这个故事很光荣,我要把这个故事和精神传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朱中雄说着,不自觉地挺直了背脊。
“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朱淑华正动情地为游客解说,不时眼泛泪光。她是徐解秀的曾孙女。2018年,陈列馆招收讲解员,当幼师的她立马去应聘了。“‘半条被子’的精神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一直激励着家人。我也在积极学习,不断向党组织靠拢。”朱淑华说。她不仅要讲好自己家人的故事,更要把汝城这块热土上的红色故事传播得更广。国庆假期游客猛增,朱淑华的工作量也陡增。虽然身体不适,但她一直坚守在岗位上。
陈列馆的一角,身穿保安制服的朱小红正在检查馆内的设施。他是徐解秀的孙子,也是沙洲村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者。他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种植蔬菜,于2015年脱贫。如今,他不仅在景区当上了保安,还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厨师技能培训,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在自家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
中午时分,朱小红骑着摩托车赶回家里。此时,8张桌子,客人已满满当当。他走进厨房接过大勺炒菜。“长假期间,农家乐每天的毛收入都在5000元左右。过去,红军送了我们半条被子,现在,共产党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的日子。”他满脸笑容地说。
“老书记,好啊!”朱分永从村里的望军桥走回自家,几百米的路程,就有四位村民跟他打招呼。他是徐解秀的长孙,曾任沙洲村党支部书记。尽管2014年已经卸任,村里人还是喜欢这样称呼他。组织村民动手修路,解决出行难题;架设高压线,购置变压器,让村里亮堂起来;开展新农村建设让村里面貌焕然一新……他任职的23年间,为村里发展作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村民们如数家珍。“身为党员,身为徐解秀的后人,我要一门心思为村民做好事,做实事。”朱分永对记者说。
民俗广场上,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旁边的青石板巷里,村民挨着自家屋子支起了小摊,本地产的土特产吸引了很多游客购买。
沙洲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朱向群正在了解摊主们的经营情况,积极为他们出谋划策。他从小就向往加入曾祖母徐解秀心中的“不一样的队伍”。1995年,他如愿入伍。在部队期间,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伍后,他开店经商,干得风生水起。2014年,他被推选为沙洲村村主任。今年,又兼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2014年,仅529人的沙洲村有贫困户30户、95人,村集体收入为零。在朱向群和村支“两委”班子的带领下,2018年全村实现整体脱贫,2019年村民平均收入提高至13840元,依靠扶贫农庄、光伏发电以及红色旅游等产业,村集体收入提高到每年40多万元。
“我们将在‘半条被子’精神的激励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特色产业,让村民在幸福的路上越走越好。”朱向群踌躇满志地说。
沙洲巨变,滁水长流。“半条被子”的精神,正激励着徐解秀的后人们,奔走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