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下,安仁县大塘村的村头巷尾,流动着一抹抹鲜艳的“驻村红”。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四富和队员们身上的红马甲上,姓名、职务、电话一目了然。这个看似简单的“土办法”,却巧妙地在干群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知道他们是驻村工作队员,我们有什么想法就知道该找谁说了。”村民唐新智笑道。就这样,以“亮身份”为起点,安仁县驻村帮扶系列举措,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亮”出身份,贴近民心
在安仁,一张张“驻村帮扶联系卡”不仅贴在党群中心,更送到村民手中。这一“亮”,亮出的是责任,接通的是民心,确保群众遇事能“找对人”、“找得到”,拉近了干群距离。
“讲”透政策,汇聚合力
夜幕下的“微党课”和“屋场夜话”气氛正浓。工作队员用乡音土语,结合实例讲解政策,听取建议。在龙市乡玉峰村,党员群众围坐八仙桌聆听党课,不时提问。这种“八仙桌议事”将政策宣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奔赴”,有效凝聚了发展共识。
“访”实民情,精准把脉
各驻村工作队秉持“走透透”原则,深入农户翔实记录民情。古铛村工作队发现村民文娱生活单调;东桥村工作队了解到华王中学学生缺少校服。这些一线信息为精准施策打下基础。玉峰村第一书记通过走访,迅速收集意见建议60余条。
“办”好实事,破解难题
针对古铛村的文化需求,工作队迅速组织“送影下乡”、“送戏下乡”,让寂静村落重现欢声笑语。面对华王中学的校服问题,工作队发动爱心捐赠,243套校服及时到位。在玉峰村,工作队组织搬迁党群服务中心,打通困扰600多名村民的绕村路;官陂村工作队积极协调,对跨村公路灌渠进行补漏维修,守护出行安全。
从争取资金到落实政策,再到关爱困难群体,驻村工作队将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县驻村工作队已累计争取帮扶资金近4000万元,解决各类问题1130个。
为确保“四字诀”招招见效,安仁县着力建强驻村铁军,通过科学组队、严格遴选,确保195名工作队员政治过硬、能力过硬。常态化培训管理及激励保障机制,推动驻村工作队员真正沉下身、融进去,精准对接民需,有效破解发展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坚实力量。
如今,在“亮讲访办”四字诀指引下,安仁县驻村工作队已成为党群“连心桥”、乡村振兴“助推器”。从古铛村的欢声笑语到华王中学的崭新校服,从玉峰村的畅通道路到官陂村的安全出行,驻村帮扶工作不仅“驻”进了村里,更真切地“住”进了群众心里。
(谭利炳 张紫怡)
一审:何庆辉,二审:罗徽,三审:陈淦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