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徽 通讯员 廖诗卉 何禹军
【村庄介绍】
陶源村位于桂阳县舂陵江镇西部,毗邻嘉禾、新田两县,下辖11个自然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总人口3650人。
自宋代开始,村里人家家户户开始制作陶器,产品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缸、坛、碗、罐、壶等。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这一传统手艺并没有为村民打开致富之门。反而因当地交通闭塞,山多田少,全村有108户贫困户,村集体收入长期为零。
随着周边道路修通,制陶产业逐步发展,全村人均年收入2022年增至2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从空白增长到2022年的15万元以上。
【蜕变故事】
11月2日,桂阳县舂陵江镇陶源村柏贵陶业有限公司,压坯、印花、上釉……大到容量250公斤的酒缸、菜坛,小到缸盖,各种造型的陶器在工人手中制作出来。
这家年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负责人名叫刘柏贵,曾在2017年至2021年担任陶源村党总支书记。村民说:“想要详细了解村里这些年发生的变化,找他就对喽!”
△11月2日,桂阳县舂陵江镇陶源村柏贵陶业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名刘柏贵介绍陶器制作过程。何禹军 摄
“随便哪块地,挖下二三十厘米,都是制陶的好材料”
“陶源村产陶器,是因为村子周边泥质柔韧细腻,随便哪块地,挖下二三十厘米,都是制陶的好材料。”刘柏贵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人生了男孩一定要让他学会做陶器,不然就被认为没出息,挣不到钱,娶不上媳妇。”
“陶器制作有选土、揉泥、拉坯、晾干、烧制五道程序,其中拉坯成型环节最为关键。”现场,刘柏贵一边展示陶器一边介绍,“在以前,火候、温度完全靠肉眼来判断,烧窑师傅完全凭经验,所以产量低,品质差。”一进陶房黑乎乎,十人进去九人愁。做陶器虽然苦,却是村民们主要收入来源。只是村民大多做些腌制咸菜的坛坛罐罐,产品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上不去,村民日子过得紧巴巴。后来,许多年轻村民放弃制陶,选择了外出务工。
“陶源村的手艺不能丢。”1999年,刘柏贵回到村里开办陶器厂。想利用这门技术发展产业,带着乡亲们一同致富。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由于道路不通畅,我们制陶,要先用耕地的牛去扒陶泥,再用池子装起来过滤,过滤后的细泥干了之后得用人力挑回来。”提起那段往事,刘柏贵难掩唏嘘,“陶器做好了,运出去又是麻烦事,一车陶器卖到嘉禾县,运损率要超过15%。”
2012年,许广高速郴州段建成通车,高速路口距离村子只有7公里。刘柏贵看到出路,把原来土窑烧制,变为清洁环保的天然气锟道窑、梭式窑、箱式窑。产品质量好,运得出,销路逐步打开。
一时间,村民们纷纷找刘柏贵取经。他都不吝赐教,其中包括早两年做河沙生意亏得精光的李飞。如今,李飞的宏飞制陶厂已经做到全村最大,年产值约3000万元。
经历了10余年发展,陶源村成立制陶企业8家。整个舂陵江镇在村民的带动下发展到15家,全镇年产陶器约2000万件,产值达3亿元。产品先后销售到了广东、江西、福建等20多个省份及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地区。
产业兴旺了,村民跟着受益。大家不仅在这些企业入了股,有技术的还能领工资。到2020年,全村10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脱贫户邓恩光的儿子、儿媳凭技术吃饭,一家人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
△桂阳县舂陵江镇陶源村小康示范新村。何禹军 摄
“鼓起钱袋子,盖起新房子,幸福生活成色十足”
2017年,54岁的刘柏贵被推选为陶源村党总支书记。上任伊始,他便谋划起村里发展思路:有了产业基础,接下来就是修路、架桥、建房,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幸福。
刘柏贵带着村里的干部向上找政策,要资金。不仅修通了前往镇上的主干道,还让每个组都通了水泥路。宏飞陶瓷厂老板李飞说,路修通了后,村民的生活方便了,他的制陶厂运损降到2%以内。
接下来,刘柏贵又开始想给村民盖新房,村里平地少,建房选址成了难题。村里的干部一合计,决定将位置选定在舂陵江对岸的一片空地。
这个提议获得的并不全是掌声。江对面建房先要架桥,当时相当一部分老百姓表现冷淡,部分人反对。时任村主任李灶德说他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修桥这一大笔钱从哪里来?村子成立几百年,没有人想过要干这个事。”
“没人想干不代表干不成。”刘柏贵一边打听相关政策,一边找到村里的制陶厂老板筹集资金。李飞第一个站出来:“架桥是造福百姓的大好事,我个人垫资400万元。”
政策支持方面也传来好消息,经省自然资源厅批准,官田联组住房改造被列为地质灾害避让安置工程,规划建设80亩土地建设小康示范新村,建设内容包括长140米、宽8米的官田大桥、村民住房144栋,以及配套基础设施,总投资约4000万元。
2021年,大桥建成通车,刘柏贵卸任,李灶德接过村党总支书记的接力棒接着干。目前,144栋住房均已竣工,已有30多户村民入住新家。村民李圩强就是其中之一,他高兴地说:“这可是别墅,足足268平方米,城里人也没我这舒坦吧。”
如今的陶源村,田成方、路相通,一栋栋气派的楼房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宛若一幅绝美的田园诗画。
傍晚时分,村委会前开起夜话会。村党总支书记李灶德向村民代表分享今年的成绩: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原来1000多亩“抛荒地”成了“丰产田”,晚稻亩产600公斤以上;梨山自然村新农村建设基本完成;官田新村至塘落虎、犁山组的公路今年能完成路面硬化,受益群众2万余人……
小小山村灯火明亮,村民幸福的笑脸,就像花儿一样绽放:“鼓起钱袋子,盖起新房子,幸福生活成色十足。”
△桂阳县舂陵江镇陶源村小康示范新村。何禹军 摄
【村民感言】
种粮大户李谋花:
现在有了高标准农田,曾经的“地块块”“矮埂埂”成了抢手的“香饽饽”,农业基础设施好了,我们种稻“丰收无忧”,年收入超过30万元。我们还会继续扩种水稻,相信我们一定会种得越来越好!
退休教师李圩其:
环境好了,人也多了,村里处处都是风景。
脱贫户邓恩光:
轮子一转,精米白面;轮子一响,黄金万两。制陶让我们致富,政策让我们幸福。
一审:何庆辉,二审:李秉钧,三审:陈淦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