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春,苏仙大地涌动着改革创新的热潮。
面对基层治理中的痛点堵点,苏仙区委审时度势,创新推出区领导“五联五包”工作责任制,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这一制度以“联系基层包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联系重点企业包纾困解难、联系重点项目包顺利推进、联系困难群众包防止返贫、联系重点信访事项包息访息诉”为核心内容,通过“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立体责任网络。
“五联五包”不是简单的工作方法调整,而是系统整合了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基层的核心职责,精准覆盖了该区各项领域的重点工作,是破解发展难题、夯实基层基础、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苏仙区委书记吴文明说:“要让干部沉下去、问题浮上来、成效显出来,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
实施半年以来,全区上下展现出“根系向下扎”的韧劲与“枝叶向上长”的活力。50名区级领导带队深入基层调研走访840余次,摸排问题311个,解决问题268个;走访企业、项目1149人次,摸排问题203个,解决问题177个,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企业点赞的亮眼答卷。
从“九龙治水”到“系统集成”
——制度创新破解治理碎片化难题
清晨的阳光洒满苏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3MW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蓝色面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个年均提供270万千瓦时清洁电力、减少碳排放2646吨的绿色项目,从开工到并网仅用了4个月,创造了新能源项目建设的“苏仙速度”。
该项目负责人邓海军感慨:“涉及多家单位的10千伏线路停电施工,包联领导现场调度,1天就完成了原本需要5个工作日的审批流程。”
这种效率的来源,正是出于“五联五包”构建的系统治理新格局。 过去,针对重点工作,区直部门人员、资源、责任分散,森林防火在A村,乡村振兴在B村,矛盾纠纷摸排化解在C村,“联”得多但效果差。“五联五包”坚持部门协作,打破“分割壁垒”,形成联动合力,建立区级领导调度、牵头单位抓总、责任单位参与、镇村属地为主的工作体系,明确区级领导“第一责任人”职责,发挥牵头部门“中心枢纽”作用,联动责任单位参与帮扶,激发镇(街道)主动作为,构建了城乡融合、多方协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今年3月,世邦矿业产业园施工堵塞灌溉渠,包联领导当天召集镇政府、企业、村民三方协商,3天签订补偿协议,7天修复水渠,既保障了春耕,又推进了项目。
制度创新释放出强劲动能。禾垄新型板材生产线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110天,获评全市“红旗项目”;五里牌光伏项目1个月并网发电,成为党政机关屋顶资源利用的示范样板。
苏仙区一名部门负责人坦言:“以前部门协作有些各自为政,现在通过‘五联五包’,人人都是主攻手,配合更默契了。”
要素保障专班的建立更让企业吃下“定心丸”。该区商务局与观山洞街道协同发力,引入60余家优质经营主体进驻城东央商业广场,创新搭建矿晶集市全球直播供货平台,新增经营主体超300家。该区自然资源局高效解决碧桂园翘楚棠项目建设问题,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经验,化解柿竹园公司万吨技改尾矿库项目用地难题。
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苏仙区的服务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让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
从“坐堂问诊”到“上门巡诊”
——执政理念转向催生干群互动新局面
“这条1.8公里的水泥路,仅用十来天就修好了,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上学摔跤了!”扶塘村村民陈小虹望着孩子们蹦跳上学的背影,眼角泛起泪光。
此前每逢雨季,这条土路便泥泞不堪。联点区领导踩着泥水勘察后,该区农业农村局迅速申报项目,镇政府调拨350吨水泥,村民投工投劳,十余天就让“泥水路”变成了“放心路”。
这条路的背后,体现的是苏仙区执政理念的深刻转变,各级领导干部常态化下沉一线,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促进工作重心下移、资源力量下沉,着力解决发展难题、营商难题、推进难题、民生难题和息诉难题。
白露塘镇16支家庭医生团队利用夜间为务工村民签约服务,4个月完成10585人签约;栖凤渡镇干部冒雨抢修云凤村下沉公祠前坪,1个月建成挡土墙;南塔街道推动4个小区500余户业主拿到房产证,居民自发送来锦旗。
“以前怕干部来检查,现在盼干部来帮忙。”现在,村民、企业为干部打分,倒逼服务从“做了什么”向“做得怎样”转变。
上半年,全区便民服务热线受理诉求6359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99.15%,“干部脚下有泥,群众心中有光”成为最生动的写照。
民生服务的道路不断畅通。郴州大道麻田地下通道因雨水渗透常年积水,该区城管局组织专业队伍勘察维修,完成200平方米雨棚除锈喷漆、120平方米透水砖铺设,周边村民王柏清感叹:“以前过通道要蹚水,现在干爽又亮堂,政府真是把事办到了我们心坎上。”
飞天山镇完成雅居乐小区供水改造和云湘小区危房改造,许家洞镇在G107国道增设减速带和爆闪灯……这些民生实事的落地,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特殊群体的帮扶更显温度。该区领导结对帮扶脱贫户、监测户,落实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等政策。苏龙村脱贫户李荣华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增收3000元;大禾村佳兴电子厂带动36人就业,其中脱贫户9人,月均工资3000元。该区农业农村局干部李小芬说:“我们不仅要帮群众解困,而且要教他们造血,让好日子更有奔头。”
从“短期攻坚”到“长效发展”
——制度供给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在文珺未来学校的崭新教学楼,施工负责人谢新华正核对着“进度表”:1月开工,4月桩基完工,5月主体封顶,9月将迎来首批新生。
这个可以容纳1500名学生的重点项目,曾因手续复杂让施工方头疼。包联领导带领团队60余次现场办公,倒排工期破解用地、施工难题,用“保姆式”服务创造了教育项目建设的“苏仙速度”。
“五联五包”的深意,正在于既解燃眉之急,更种常青之树。
在发展维度,包联领导既是“服务员”,又是“指导员”。钰丰食品扩产遇资金瓶颈,该区农业农村局将其纳入“湘南供粤港澳蔬菜产业集群”项目库,争取400万元中央资金购置智能设备,投产后产能提升3倍,带动200户菜农增收;思科职教城师生出行难,该区交通局协调公交绕线入园,高峰时段25分钟一班,年服务10万人次。
安全维度上,科技赋能让风险早发现。五盖山镇安装防溺水智能摄像头,语音警告及时劝离危险区域人员;黄泥坳矿业部署5G智能排险系统,井下水仓自动抽水、气体实时报警。今年上半年,全区未发生较大安全事故。
长效治理离不开制度保障。苏仙区将“五联五包”纳入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建立“季度分析+年度考评”机制,把服务质效与干部考核直接挂钩。该区纪委监委、两办督查室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督导,对“挂名包联”等形式主义问题严肃问责。
在制度创新的驱动下,苏仙区正构建起发展与安全协同推进的新格局。从“九街十八巷”改造到江南雅苑棚改,从矿山安全整治到防汛应急演练,“五联五包”机制如同根系发达的大树,深深扎根基层土壤,枝繁叶茂守护民生福祉。
记者手记:
“五联五包”是践行“四下基层”、深化“走找想促”活动的苏仙实践,本质上是以制度创新破解治理难题、以理念转变激活发展动能、以作风建设巩固执政根基的系统变革,既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实践课堂,也是锤炼领导干部调查研究、群众工作、应急处突和狠抓落实能力的实践考场。用干部“辛苦指数”换群众“幸福指数”,在“根系向下扎”中实现“枝叶向上长”,探索出一条“干部沉下去、问题浮上来、成效显出来”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站在郴州市域视角,“五联五包”为全市提供了系统治理的制度范本,展示了执政为民的实践路径,更树立了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标杆。
从文珺学校的教学楼到光伏屋顶的阳光,从村民家门口的水泥路到矿山井下的5G信号,“五联五包”的故事还在继续。这故事里,有干部的脚步、群众的笑容,更有一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清晰足迹。
一审:何庆辉,二审:罗徽,三审:陈淦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