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常遭殴打,患癌风险增加70%以上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心理学院科学家的这项研究新发现,刊载于本月13日的澳大利亚《每日电讯报》上。近日,这则消息在中国的各大论坛里被频频转发,中国的家长们吃惊于打骂孩子竟然有这么大的危害。
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研究人员对沙特40岁到60岁的癌症和心脏病患者调查显示:‘频繁殴打(每月一次以上)和侮辱与心脏病、癌症以及哮喘危险大幅增加有关。’在沙特,殴打和侮辱孩子是常见的教育方式。”
研究显示,与健康人群相比较,那些儿时遭殴打的人患癌症的风险增加70%以上,患心脏病风险增加30%。研究人员推测,患病危险增加是因为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造成压力所致。
记者调查
近八成父母打过孩子或支持打孩子
事实上,不仅是在沙特,即使在当下中国,打孩子等粗暴的教育方式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中,就有“不打不成器”一说,而在年轻一代的父母中,即使受到了新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但在他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打”也是作为一种常见的惩罚手段。
南京妈妈“黑色的太阳花”在南京一著名的亲子教育论坛里发帖,标题便是:“你们打孩子么?中午揍了豆豆一顿”,帖子里透露着她当时打孩子时的挫败感。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妈妈的困惑也是大家的困惑,她的这篇帖子被数千人点击,140位妈妈留言参与讨论。
记者统计发现,在这140位妈妈中,有111位妈妈表示,“打过孩子”或者支持“可以适当打打”。“我也打过,但基本都是实在不听话的时候很气愤,但原则是不打头不打脸。”“ddclock”妈妈坦承。“market”妈妈则表示:“小的时候不舍得打。现在大了,因为动作慢慢的没有改观,会打!”
但看得出,这些打过孩子的妈妈们基本都清楚“打孩子”行为对孩子意味着什么。网名为“刚刚开窍的我”说出了很多妈妈的心声——“经常气得我受不了,打打打;打完跟你(发帖的那位妈妈)一样,悔悔悔。”
一位妈妈的倾诉
玩闹中差点闷死3岁堂弟,6岁儿子被痛打
家住南京鼓楼区的王女士深知打孩子的危害。此前,这位妈妈便因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的一件事情而发帖,呼吁妈妈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要殴打自己的孩子。
今年8月上旬的一天,王女士6岁的儿子睿睿在爷爷奶奶家玩,爷爷奶奶和叔叔住在一起,小堂弟只有3岁多。两个小男孩见面,家里一下子热闹非凡。两人“满屋子跑,上蹿下跳,上床了更是蹦跳得厉害,抓到什么扔什么,你追我赶。”
打闹过程中,弟弟不小心一下子摔倒,被哥哥压在了身下。“两人手上的毛巾、枕头、床单等物品一股脑儿地掉到弟弟身上,哥哥正在兴奋中,开心地咯咯笑,弟弟开始大喊救命,大人们在边上看电视的看电视,上网的上网,没一个人理会。”
直至弟弟的声音渐渐变小,弟弟的父母觉察到了不对劲,这才急忙冲了进去。“只看到弟弟的小脚丫在外面,基本不动了,头部被床上用品包裹在里面,哥哥压在这些床上用品上面,玩得正开心呢。”
两个奔过来的大人急忙拎起哥哥甩到边上,救出了弟弟,此时,弟弟呼吸已微弱,小脸因为缺氧有点发紫。万幸的是,不久弟弟被救过来了,悲剧并没有真的发生。而作为肇事者,睿睿被叔叔痛打了一顿,而之后两个孩子一见面,大人们几乎都会提及那次可怕的经历。
儿子性情变化,再做错事不敢告诉家长
王女士表示,她并不认为做错事的孩子不应该教育,只是觉得简单的、很是粗暴的一顿暴揍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倒会给孩子带来额外的伤害。
王女士介绍,每次去超市,睿睿都喜欢把爸爸的车钥匙抢过来玩。发生和堂弟的那起事件之后,睿睿一次和爸爸妈妈去宜家,小男孩也抢了爸爸的车钥匙,但是爸爸趁睿睿不注意,又悄悄把车钥匙从孩子屁股兜里扒了出来。走到超市自动扶梯上时,小男孩发现车钥匙不见了。
睿睿有些着急,他不停的摸屁股兜,一边神情紧张的不时扭过头。妈妈就问孩子怎么了,睿睿回头躲过妈妈的眼神:“没什么”。但没隔多久,小男孩又开始摸他的屁股兜。王女士说孩子一直很阳光,以前做错了什么事,都会告诉家长,但这次睿睿一直瞒着,不敢告诉妈妈钥匙丢了。
而之前,睿睿每个星期特别喜欢去爷爷奶奶家,但最近几次得知爸妈要把自己送到爷爷奶奶家后,小家伙不是很情愿的样子。一次小男孩甚至央求妈妈: “我们能不能不去爷爷奶奶家?”王女士认为,就是因为遭遇这顿“暴打”,加之被叔叔骂为“怪小孩”的经历,让睿睿产生了心理阴影,性情和行为也因之发生改变。
亲子教育专家说法
粗暴教育确实会增加孩子心理疾病风险
多年研究幼童教育的南京亲子教育专家姚国忠昨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打骂孩子即使未必像英国科学家研究的那般,可能增加他们患癌症和心脏病的风险,但有一点心理学界是公认的,就是家长粗暴的教育方式(包括打骂在内),将致使孩子长大后罹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姚国忠介绍,在他日常的咨询中,有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己曾经打过孩子。事实上,很多家长估计自身都没注意,现在他们对待孩子的那一套跟当年其父母教育他的那一套非常像。这是源于人的行为模式基本在6岁以前就开始形成,而在那段时期孩子主要模仿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而在上一辈父母中,所信奉的教育哲学还是比较简单的,并不认为打骂有什么不好,正所谓“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俗语。
这套哲学被现在大多数父母“沿袭”下来,这也是大多数父母都有打骂孩子经历的原因。
姚国忠认为,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父母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接纳他(她)的情绪和行为,这样就会带来亲子关系的提升,而亲子关系的提升让孩子进而会理解父母的行为,亲子关系便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很多家长问,究竟能不能(象征性的)打孩子?姚国忠的回答是:“对孩子老是说‘不’,孩子也会对你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