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传播过程示意图
广东登革热病例增至20132例 累计报告死亡5例
据10月5日广东省登革热疫情通报,广州新增死亡病例1例,由白云区报告;韶关也出现1例确诊病例,至此全省除梅州外,20个地市均出现登革热。
据通报,10月4日,全省报告新增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1279例。广州新增死亡病例1例。截至10月5日零时,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报告登革热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病例20132例。
病例分布为:广州(16966例)、佛山(1912例)、中山(300例)、江门(281例)、珠海(165例)、东莞(106例)、深圳(86例)、阳江(72例)、肇庆(69例)、清远(41例)、汕头(39例)、湛江(37例)、茂名(23例)、潮州(9例)、揭阳(9例)、河源(6例)、云浮(5例)、汕尾(3例)、惠州(2例)、韶关(1例)。
截至10月4日,全省累计报告死亡病例5例,其中广州4例(白云区3例、越秀区1例),佛山1例。
具体到广州情况,全市病例超千的区为白云4504例、海珠3341例、越秀2866例、番禺1851例、荔湾1811例、天河1545例。其他区病例总数都在500例以下。
从9月28日零时至10月5日零时,白云区每日新增登革热的病例数分别为123、323、389、498、303、290、276、315,平均数达315例。省疾控专家分析,近期白云区的登革热发病持续增长,基数很大,因此广州的第三、四例死亡病例出现在白云,也就不足为奇了。
延伸阅读:
什么是登革热?
什么是登革热?据介绍,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全球每年约有5000万宗登革热个案,常见于南美洲、非洲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年登革热转趋活跃,影响全球各地,在东南亚部分国家,登革热已成为地方性流行病,国内有输入病例或局部暴发疫情出现。
登革热是如何传播的?
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不会经由人与人之间传播,因此与患者接触时不会被传染。已知12种伊蚊可传播该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我省分布广泛,主要在清水容器中滋生,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亦会在室内活动。
感染登革热后有什么症状?
人被带病毒蚊子叮咬后,病毒会从蚊子唾液进入人体血液而感染。患者如果在发烧前1-2天至发烧后4-5天内被蚊虫叮咬,病毒就有可能因蚊子吸血叮咬继而传播开去。
感染登革热病毒后,经3至15天潜伏期(通常为5至8天),患者多以突然发热为首发症状,持续发热3-5天,严重头痛、四肢酸痛、关节痛、肌肉痛、眼眶痛。
发病后3-4天会出现皮疹、乏力、恶心、呕吐,轻微的流牙血和流鼻血。病后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极少数病者会恶化至出血性登革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如何预防登革热?
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只要无蚊子叮咬就无登革热。
房间应装蚊帐或防蚊网,早晚睡觉都应使用;避免在花斑蚊出没的傍晚5时-7时和早上7时-9时,到树荫、草丛等户外逗留;使用家用杀虫剂消灭成蚊,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勤换水;在大型水体中放养食蚊鱼;必要时可用药剂喷洒杀灭成蚊。应翻盆倒罐,填堵竹、树洞,消除一切形式的积水,消除蚊虫的滋生场所。
温馨提醒:国庆长假,市民去登革热高发国家与地区旅游,应做好防蚊工作,如穿长袖衣服及长裤、涂蚊虫驱避药物等;回来后出现发热皮疹,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医并主动告知旅游史。
据中新网、新快报、泉州晚报
(原标题:广东登革热病例超2万例死亡5例 防蚊灭蚊是预防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