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

  • 玩在福城
  • 郴州汝城:从疗伤小池到致富之泉
郴州汝城:从疗伤小池到致富之泉
2016-10-17 10:44:01 来源: 潇湘晨报 作者:朱远祥

三省交界的汝城,是中央红军长征进入湖南的第一站。八万多人的革命队伍,沿着蜿蜒的山路翻过湘南大山。八十年如弹指一挥,当年红军走过的山路,无论是热水至江西文英,还是热水到县城,如今都变成平坦的柏油大道,厦蓉高速也从附近穿越而过。一条条大道,缩短了40万汝城人的致富距离。

“国扶县”是这里的政策“帽子”,凝聚了党和政府的关切,但这顶贫困之“帽”并不值得炫耀。从产业扶贫到旅游拉动,从个体创业到公司化扶持,“摘帽”已是汝城发展的主题词。

当年的长征路,现今的脱贫路,老区人走出不一样的精彩。

  两条高速告别山村的闭塞记忆

要致富,先修路。本月底,汝城人翘首以盼的厦蓉高速赤石特大桥计划建成通车。这座枢纽工程的通车,让汝城人北上郴州只需1小时,比原来节省3小时。

大山、石壁、隧洞、高桥,汝城山区开通高速公路的难度可想而知。岳汝、厦蓉两条高速,以及国道、省道扩建后形成的路网,解决了千年来横亘这个山区县的交通难题。

“连峰际天,飞鸟不通”,是人们当年对汝城路径闭塞的怨叹。曾经,全县连一条可通车的公路都没有。

1956年,汝城第一条简易公路建成通车,连接宜章和桂东。据热水村85岁村民肖庆云回忆,修公路前,他挑谷子或冬笋去县城,来回得花两天时间。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热水至汝城终于通了公路。

改革开放后,伴着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扶贫开发拉开序幕。1986年底,汝城被核准为全国贫困县,1994年被定为国家以工代赈延伸县,取消“国扶县”,直到2001年恢复。近年来,汝城相继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和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

如今,全县公路总长超过2千公里,精准扶贫则进入攻坚阶段。

 故事 建103平新房自己只花一万五

今年中秋前夕,泉水镇正水村的欧阳灯林和其他70户贫困农民,从“山里人”变成了“城里人”。他带着老婆孩子从25公里外的山村搬到镇上集市,这里有他103平方米的两层新房。建新房有上面的扶贫资金扶持,欧阳灯林只出了一万五千元。

9月底接受记者采访时,欧阳灯林心情不错。明亮的客厅摆着沙发、茶几,门口贴着他自己写的一幅对联:“忆昨天遥居深山举步维艰,喜今日乔迁泉水奔向小康”。

一汪温泉带热整个长征村人气

“长征村”热水的变化,缘于这里的温泉。9月底记者来到这里。汤河在村旁流淌,一股股地热温泉从岸边涌出。那天,在“红军池”旁,村民肖凡为坐月子的妻子宰了只鸡,正用温泉水烫鸡毛;后边的几位游客,则将一袋鸡蛋放进池里泡煮。

近百年来,当地人都有洗浴温泉的传统——男性在汤河上游,女性在下游。当年红军进驻热水村时,村民带战士到这里洗浴疗伤。

热水温泉是湖南最大的天然温泉,华南四大热田之一,含硫、含氡,有三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对各种皮肤病、风湿病痛有治疗效果。2003年,汝城县政府引进郴建集团在这里建成福泉山庄。以温泉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很快发展起来。

今年44岁的热水村村民范俭春是温泉旅游的受益者。2001年,他在热水圩开了一家夜宵店。开始几年,他的生意只能勉强维持生计。2003年当地发展温泉旅游后,夜宵店经常客满。现在,他成为资产上千万的老板,扩建了酒店,建起了宾馆。

日益增多的游客,让村里的红军后人张洪胜看到了商机。他在巷口开了一家南杂店,日子过得比以前红火多了。

女大学生范奕凤近年成为村里又一个致富明星。她大学学的是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成为上海的一名白领。2012年她回家乡创业,开了一家特产店,专门销售热水的土特产,包括当地有名的香菇、灵芝、笋干、糍粑。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她发现实体店的生意远不如自己的网店。她决定用更多的精力打造互联网销售平台。

热水村是镇政府所在地,热水圩是这里的中心。村支书范名星介绍,随着旅游的发展,现在村里有宾馆25家,餐馆70家。越来越多的村民在福泉山庄务工。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680元。

  目标

  当全省全域旅游开发扶贫示范县

近年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热水村有298人被列为精准扶贫人口。除了种植、养殖和个体经营项目方面的扶持,旅游依然是当地倚重的“特色产业”。

“我们的目标,就是建设国际田园温泉特色小镇,通过发展旅游来加快脱贫进度。”热水镇镇长曹雄清介绍。

 一个公司架起精准扶贫的桥梁

在汝城县财政局的四楼,有两间办公室,这里是一家公司所在地——汝城县永富产业扶贫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富公司”)。

这家公司成立于今年7月,注册资本一亿元,由汝城县国有资产管理中心、汝城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共同出资。显然,这是一家“官方”公司。未来几年,它将在汝城扶贫攻坚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5年,汝城县确定精准扶贫人口为60904人,2381户。如何让这6万多人脱贫?“有钱才好办事。”县扶贫办主任徐春雄介绍,2015年国家和省里拨下来的专项扶贫资金4.3千万元,今年达到7.2千万元,县里每年配套资金3千万元。

除了这些资金,汝城县政府通过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今年资金到位会有15个亿以上。”徐春雄介绍,这些资金主要用于90个贫困村的基础实施建设,以及县里扶贫工作的“十大工程”。县里的目标是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

据了解,精准扶贫方式较以往来说,从“给钱给物”变成了“给路子”。比如,贫困农民发展相关产业,可获得每户不多于5万元的三年免息贷款。

这令热水村支书范名星感到为难。一方面,免息贷款是好事;另一方面,这项贷款与“产业”同步。而贫困户大多缺技术、缺劳力、缺市场眼光,要他们“发展产业”往往是力不从心。一年多来,热水村79户精准扶贫户,只有5户获得扶贫小额贷款的审批。

暖水镇白钩村的何孝春就摆脱了“创业贷款”的烦恼。通过镇政府的运作,他将银行贷来的5万元放到一家茶叶厂,每年可获6千元分红。

原来,汝城县从去年起采取了“公司+农户”的扶贫方式,将原本贷给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放贷到一些企业,由企业给贫困户提供一定比例的回报。去年汝城获得此类贷款的企业有31家,主要由各乡镇把关,这些企业获得的贷款约占全县扶贫小额贷款的六成。

   “我们要把这个事做得更加规范。”徐春雄说,这正是县里成立永富公司的出发点——原来的企业选择权在乡镇政府,现在统一到县里来。永富公司选择企业,将扶贫资金发过去,由贫困农户享受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