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国神社是什么
新华社东京8月14日电 对几代亚洲人而言,“靖国神社”实在是一个能轻易搅起万千情绪的特殊名词。
在中韩等亚洲国家民众眼中,它就是日本右翼和保守势力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丑恶战争的代名词。从日本政客嘴中,又总能听到参拜靖国神社“祭拜捐躯英灵,无关历史态度”等种种说辞。
黑白镜像之间,靖国神社究竟是什么?走进这个日本“无冕”国家级神社这个独特存在,感受到的,是一种荒谬的讽刺意味,和随之而来无边的压抑氛围。
军旗之下的招魂社
靖国神社在日本是何等地位?外苑的大鸟居(神道教中分隔神和人居住的地方的标志)前,有一块刻有“靖国神社”四个大字的石碑。据《靖国神社百年史》记载,因驻日盟军总司令部禁令,靖国神社才削去石碑上部原本用来展示神社级别的“别格官币”字样,算是取下国家级神社的冠冕。尽管如此,其“无冕”地位依然存在。
神社本殿前挂着绣有皇室标志的16瓣菊花的白色帷幕,逢天皇使节前来或首相等高官参拜时会换上象征高贵的紫色帷幕,其政治意义不言自明。
本殿左侧旗杆台竖着日本国旗,旗杆上并未使用西元纪年,而是使用即便在右翼中也只有极右翼才使用的“皇纪”年号。
更特殊的是,靖国神社自始至终与日本军方有着紧密联系。据《靖国神社百年史》记载,靖国神社最初就是以“东京招魂社”身份建立,是当时唯一隶属日本陆军和海军的神社。举行祭祀时并无专门神官,而由陆军省官员主持,由此可见一斑。
“靖国神社”石碑前的石狮也大有来头。石狮由日本艺术院会员后藤良在二战期间开始雕刻,因日本战败而被搁置,后由另一作者完成。远东军事法庭审判时日方律师团副团长、东条英机的主任律师清濑一郎将其买下。在其就任众议院议长6年后,他于1966年将石狮捐予靖国神社。
石碑背后的神社第一鸟居也有故事。据“大鸟居重建事业委员会”的铭板记载,1943年战事吃紧,日军制造武器所需的铁不足,原鸟居建筑与神社内其他部分物件一起被撤下,充作军需。据说,此举背后脱离不开宣传目的——在日军已显颓势之际,日本政府动员民间将铁器提供给军队,而靖国神社以其特殊地位自然“身先士卒”。
美化战争的祭祀地
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新闻总能立即激发亚洲近邻强烈抗议。面对昔日战争受害国的愤怒,日本政客却常轻描淡写辩称,“靖国神社只是日本神道教镇魂慰灵的场所”。然而,这座地位崇高的祭祀场所内,却处处展示着与战争紧密相关的符号。
常有“靖国神社供奉甲级战犯牌位”的说法,其实靖国神社里并无牌位,只有被称为“灵玺簿”的名簿,其中包含1978年10月被合祀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
靖国神社第二鸟居旁,两只大石灯笼基座部分各有一圈浮雕,描绘着“日清战争到满州事变期间的主要战争”、“日清战争黄海会战”、“明治38年满洲军总司令官兵幕僚奉天入城式”、“日中战争上海附近的空中战”、“日中战争炸弹三勇士”、“台湾镇定”(镇压台湾原住民起义)等战争图景,还曾被印为明信片发行。在这些被刻意凸显为日军“壮举”的画面中,又怎么看得到亚洲千千万万被侵略民众的血与泪?
神社本殿前最后一道鸟居的捐赠方恰是叫嚣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新教科书会”的母体“日本会议”。鸟居旁的木制橱窗内每月轮换展示战死日军军官遗书。
1965年,靖国神社要求主管祭祀者候补名簿的日本政府厚生省提供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12名甲级战犯的信息作为祭祀候补,厚生省相关部门未报厚生省层面讨论就在1966年将信息提供给靖国神社。于是,在靖国神社“靖国的神灵们”遗影室内,并非战死的东条英机就以“昭和殉难者”的身份得到彰显,颇具讽刺意味。
错乱历史的宣讲所
靖国神社内角还有一处不得不说的所在——游就馆。
其命名出自荀子名言“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始建于1892年,堪称兜售“靖国史观”的集散地。
观其历史陈述,刻意为之的混淆是非之说比比皆是:“日本本是远东小国,之所以能生存下来,不受欧美列强的胁迫,都是因为这些拼命为国而战的英灵。”“(九一八事变前)不用说支那军队,一般民众的侮日态度也极端强烈,我们(日本)的官民都生活在悲愤的泪水中。”“爱妻子和孩子的日本军人绝对不会在海外从事掠夺等残暴行为。”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日、英双语解说词,内容却有重要差别。一些容易引起美国反感的说辞在英文版本中均被省略,或在2007年修改时被删去。
和其他日本古迹或观光场所不同,此处寻不着中文或韩文的解说词、导游指南。令人怒极反笑的是,日本右翼论坛上竟出现要求游就馆制作中韩文资料的言论,称之为“传达正确历史”之举,简直猖狂至极。
访客之中,明眼人并不少。游就馆留言簿上,一段署名“J·D”的英语留言如是说:“我感到非常悲伤,为日本和日本人的历史观感到担忧。对军国主义历史的美化,不会带来永久和平。”
无声的对质
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1931年到1945年。20世纪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而惨痛的代价。然而在战后近70年间,日本政府非但没有彻底反思,反而使用各种手段美化侵略罪行,千方百计将“施害者”包装成“受害者”,蒙蔽国民,误导世界。
历史,不容篡改。且随我们走进日本和中国的纪念馆,让历史说话,揭开真相。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睚眦必报,而是时刻警醒人类,战争有多疯狂可怕。有了直面黑暗的担当,才不会让深藏于民族历史的劣根在遮掩中苟且下去,开出更恶的“花”。
九一八事变
——靖国神社·游就馆
“日本因为日俄战争的胜利而在满洲拥有权益,但是中国在‘灭满兴汉’的旗号下建立了新国家中华民国后,这股热情发展成为无视原有条约的过激的恢复国权运动,波及满洲,形成中国的排日抵制活动。”
“不用说支那军队,一般民众的侮日态度也极端强烈,我们(日本)的官民都生活在悲愤的泪水中。”
“日本政府本来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为时已晚,柳条湖事件爆发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931年6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制定“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大纲”,确定了以武力侵占我东北三省的具体步骤,伺机发动战争。据此,日本为寻找发动战争的借口,不断制造挑衅事件。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阴谋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日军细密策划在沈阳北郊柳条湖村附近炸毁南满铁路的一段,诬陷为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不容中方有任何解释和行动,便突然聚集军队攻击沈阳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七七事变
——靖国神社·游就馆
“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附近的演习场,发生了对正在进行夜间训练的日本军队进行射击的事件。”
“卢沟桥的小事件导致北支事变,由于中国正规军向日本军队非法射击,以及日本军队的反击,使整个北支成为战场,其背景就是中国方面拒绝日中和平的意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华北事变后,日军在威逼利诱中国冀察当局及其支柱第29军遭到失败后,即从军事上步步进逼,蓄谋重演九一八事变的故伎,频繁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
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一部又赴卢沟桥地区演习。深夜零时许,日军以在卢沟桥演习时“失落一名士兵”为借口无理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日方以武力威胁。中方为防事态扩大,同意日方派员进城调查。同时,驻丰台日军一营开赴卢沟桥。不久,日方“失踪”士兵即自行归队,但日方隐瞒不报,反而提出城内驻军必须向西门外撤退,日军进至城内再行谈判,复遭中方拒绝。8日晨5时,日军不及日方谈判代表出城便向宛平城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展开反击。
八一三事变
——靖国神社·游就馆
“约5万名中国正规军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在上海的非武装地带建筑了坚固的阵地,包围了有5000名海军陆战队保卫的日本租界,8月14日开始发动攻击。”
“是中国方面的抵抗,导致日本政府不得已‘放弃不扩大方针’。”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937年8月9日,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两名官兵驱车闯进虹桥机场挑衅,被中国保安部队击毙,史称“大山事件”,成为八一三事变的导火索。8月1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中国守军发起进攻。
南京大屠杀
——靖国神社·游就馆
“1937年12月,包围南京的松井司令官向属下部队发布了用红笔标明外国权益和难民区的略图,要求严正军规,杜绝不法行为。败退的中国军队逃到作为退路的下关,被歼灭。但是南京城内,一般市民的生活恢复了和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于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的六周内,在南京纵兵屠杀无辜,手段野蛮残忍,且奸淫、掠夺、焚烧和破坏并举。
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均设专案调查审判,其中,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经调查判定,日军集体屠杀有28案,屠杀人数达19万人,零散屠杀有858案,死亡人数达15万之多。
日军暴行
——靖国神社·游就馆
“爱妻子和孩子的日本军人绝对不会在海外从事掠夺等残暴行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旨在变全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在14年的侵华战争中,日本帝国主义肆意践踏中国大地,大肆残杀中国同胞,疯狂掠夺中国资源,蓄意摧残中国文化,犯下罄竹难书的法西斯暴行。
(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民众实行了最为残暴的手段,推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在此政策下,中国人民群众的房屋被烧毁,粮食被抢走,所有鸡鸭鱼肉飞禽走兽一概被洗劫一空,对人民群众则疯狂地屠戮。
东京审判
——靖国神社·游就馆
“东京审判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单方面审判,当时日本无法主张自己的正当权利。”
“东京审判是胜者对败者的报复,是非法的审判。”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946年1月19日,盟国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发布特别公告,宣布在日本东京成立由中美英苏等11国法官、检察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东京审判从1946年5月3日第一次开庭至1948年11月12日宣判止,持续时间长达两年多,共开庭818次,审判记录48412页,判决书长达1231页,可谓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审判。
参观靖国神社的日本人
新华社东京8月14日电 暑假来临,到靖国神社参观的日本学生们便多了起来。从东京九段下地铁站出来,常能看到排队参观的日本中小学生。
“零式战机!”在靖国神社“游就馆”的大厅中央,学生们看到这架经过精心修复和粉刷的战机,多会指指点点地发出感叹。阳光照进展馆的玻璃大厅,曾作为日军自杀式袭击鼻祖的零式战机显得越发“威风凛凛”。孩子们脸上多少有些兴奋。他们当然不会想到,这架飞机,连同它背后的军事狂人,曾给亚洲乃至世界带来多少苦难。
看不到的真相
游就馆是靖国神社的核心构成之一,功能相当于博物馆。它从日本武士道讲起,分篇章陈列着明治维新后与日本历次大战相关的图文、影像、遗物和遗迹。在这里,处处能感到布展者的“巧妙选材”和“良苦用心”:于不动声色中传递着自己心中的历史,于不知不觉中影响那些对战争本就懵懂的人。
在游就馆大厅,与零式战机一起陈列的,还有一辆装饰考究的泰缅铁道蒸汽机车,介绍文字不吝笔墨谈及当时日本的工业技术和为当地近代化带来的贡献,但却只字未提这条铁路的罪恶——因日军强制劳役而死亡的当地劳工甚至比铁路上的枕木还多。
游就馆始建于1892年,是日本最早的武器展览馆,1908年大规模扩建,增添甲午和日俄战争展品。二战后一度闭馆,1961年重新作为“靖国神社宝物遗品馆”展出,1986年恢复“游就馆”名称。
经过长年积累,这里的图文影像已相当丰富,但人们还是“看不到”许多历史的真相。在这里,“南京大屠杀”被称为“南京事件”,其说法是日军时任最高指挥官松井石根下令“将战退的中国军队追至下关剿灭,此外对在市内换穿便服的残部进行彻底追剿”,而对于中国平民被屠戮,只字未提,还配以一篇当年日本《朝日新闻》以“和平复苏南京”为题的报道。
战后,松井曾供认“(在南京)战斗的同时俘虏越来越多,不得不杀掉”。日本驻华派遣军总司令岗村宁次也在回忆录中说:“南京攻略中,对数万市民的掠夺和强奸暴行是事实”。而这类言辞都从未出现在游就馆里。
在看似扎实的史料和遗物中掩藏历史、遮蔽真实,让前来参观的青年一辈感受更多的是日本曾经的“威仪”和“辉煌”,而不是战争的罪责与残酷,靖国神社为此“颇费了些功夫”。
看不清的历史
对于战争,靖国神社除了按住不提,还习惯于混淆和扭曲。关于中国东北,游就馆不仅仍称之为“满洲”,还说“满洲事变后以清朝的宣统帝为元首的满洲国建立,现在被中国占领,被称为‘东北’”。
坐在展厅二楼观看录像《我们不会忘记——从日清、日俄战争到大东亚战争》,一段“庄严”的旁白传来:“日本本是远东小国,之所以能生存下来,不受欧美列强胁迫,都是因为这些拼命为国而战的英灵。”
而据日本媒体报道,在2007年修改解说词之前,旁白中还有一段话:“有人说大东亚战争是侵略战争,有人说日本进行屠杀。这都是没有正确理解这场战争,很大原因是轻信了推行导致日本虚弱化占领政策的美国的说辞。”
游就馆内,解说有日英两种文字,仔细对比,会发现玄机,特别是2007年之前的解说词。对于九一八事变,日语解说词说“美国政府不顾国内反对积极介入此事件,展开了使日本陷入孤立的外交战略”,而英语解说中完全没有这一段。2007年前的日语导游手册写着“为了自存自卫(而战)”,英文手册则没有这句话。耐人寻味的是,靖国神社的解说词和导游手册都没有中文和韩文。
因为历史教育缺失而对二战历史本就一知半解的日本年轻人,走出靖国神社的那一刻,或许已被改变。在游就馆留言簿上,一名署名“28岁”的人写道:“战争是那时日本唯一的出路。如果不打,日本就会沦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我深刻明白了这一点……”
不应看淡的未来
日本普通民众对靖国神社是什么印象?记者曾拜托朋友广泛询问,得到的回答大致有两类:一是军装爱好者和街头右翼人士的“圣地”,二是传统节日祈愿之地和庙会(日语中叫“祭”)举办之所。
在日本,对靖国神社反感者不乏其人。靖国神社的“灵玺簿”刊载着需要祭祀者的名字。每当这份名录有所增加,靖国神社都会对外公布,却时常招来抗议。一些尚且在世的日本老兵,和那些不愿自己亲人被供奉在靖国神社的军人遗属会诉诸法律,要求靖国神社将名字抹去。一些被合祀的在韩日本前军人还因日本政府将自己的信息告知靖国神社,向政府索赔。
不过,记者一名在东京理科大学就读的朋友说,对于多数日本民众而言,对于靖国神社的反对和反感在淡化:日本绝大多数人不赞成右翼,但不会因右翼而避讳靖国神社,也不将靖国神社与特定的历史观相联系。
所谓街头右翼,是极少数的一撮人。每逢12月8日(太平洋战争开战日)和8月15日(日本称“终战日”),靖国神社的停车场就会被插着军旗的右翼宣传车占据,但每年都几乎是同一拨人。“他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记者的那位日本朋友这样评价。
不过与此同时,日本民众对于国家右翼倾向的警觉似乎在淡化。2006年东京市民曾举办震动一时的“用和平之灯驱散靖国的黑暗”活动,如今类似活动已难见踪迹。每年7月靖国神社的“御魂祭”,更像是一场庙会。层层叠叠的黄灯笼下,是各种小吃摊和游戏展位,身着便装或和服的市民穿梭其中,靖国神社的参观人数也因此大增,几天内能达到30万人次。可记者询问后发现,包括三四十岁的日本人,已几乎没人知道或关心“御魂祭”的来历。
这种淡化或漠然,是和平年代必然的健忘,还是对历史有意无意的躲闪?无论怎样,靖国神社正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将更多不知情者吸引过来,并在这种平和的面纱下传递着自己歪曲变形的历史观。
【编辑:李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