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8月29日讯(记者 赵倩倩)8月28日上午,《籍贯711——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的故事》新书首发式在郴州市苏仙区许家洞镇711矿举行。湖南省委宣传部、郴州市委宣传部、相关单位负责人,711矿工与家属代表以及郴州作家代表齐聚现场,共同见证新书发布。
郴州711矿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勘探的大型铀矿,是全国最大的铀矿之一,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升空、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提供了合格的原料。从发现到开采的几十年间,711矿为我国其他铀矿山输送各类人才超过3000人,被赞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它的背后有着无数“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动人故事。
为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六十周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策划推出《籍贯711——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的故事》一书,谨以此书讲述这群711铀矿建设者们的奋斗故事。
书中提到发明家陈孝瑜的故事。陈孝瑜曾是上海一家医疗器械厂的技术骨干,发明了我国第一台医用手术无影灯,上海市市长曾亲自颁奖给他。就是这样一位前途远阔的科学家,在受到邀请后毅然来到郴州,当起了修车工人。
在顺利完成事先约定的修车任务后,陈孝瑜原本要返回上海,正在候车时,有人匆匆来找,说又有两辆卡车坏了。陈孝瑜当即匆匆离开候车室。
“我不回上海了。”
“我不忍心看到这里的汽车常常趴窝,听邹一明说过,这里是在办保家卫国的大事。我能出一把力,也是光荣。”
这样的故事,本书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王琼华在过去5年的采访中听到了数百个。他精益求精,从数百个故事中选出39个,从800多张历史图片中挑选出37张完稿成书。
提起创作初衷,王琼华在新书首发式现场深情讲述创编过程中几度哽咽,“除了我对711矿有一定了解外,还有件事深深触动了我。多年前,朋友父亲不幸去世,其父原为711老职工,朋友当时说‘父亲走了,带了一肚子故事走了,没人知道他曾经做过的事’。我听后心里不好受,这些711人,为中国作出了很多贡献,但走后就连一个字、一句话、一段影音都没能留下。我对711充满好奇,711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为什么从这里走出了众多英才,此后出书的念头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近年来,有关部门致力于将其打造成“国家级工业历史文化街区”、年轻人打卡郴州的“网红地”。在第二届湖南旅发大会助力下,711小镇从一座即将消亡的资源枯竭型小镇,到蝶变为眼前的怀旧时光小镇;从承载居民幸福的小区家园,到化身重焕新生机的热门景点。
为了使流量变“留量”,苏仙区不断挖掘711矿背后的故事,创作红色歌曲、拍摄故事短片、排练情景剧,邀请矿工家属重回故地讲述相关经历。
王琼华也认为,写出711矿建设者的故事,记录下这段隐秘的历史,这座随时光重获生机的小镇,才会真正拥有生命和灵魂,才能永远在人们心中扎下根,留下名。
郴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龙齐阳指出,《籍贯711》的出版发行,不仅是历史的讲述,精神的传承,更是“根脉”的坚守,为郴州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挖掘、探源与解读提供了高质量的文学蓝本。
“希望借此书出版发行之机,进一步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不断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把红色基因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王琼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