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可庭 通讯员 周慧 邓智华
受台风“格美”影响,山洪给资兴市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而曾经的被守护者,如今,正成为守护者。
“当年我不理解,她已经救了很多人,为什么还要返回去?”奋战在抢险救灾一线的资兴市州门司镇基层干部谢宇阳说,18年前没有读懂母亲,18年后,他终于懂了。
还有谭淞友、欧阳鼎、欧阳洋……在这场众志成城的战斗中,众多年轻人逆行而上、守望相助,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烈士独子承母志
如果不是这一场暴雨,谢宇阳对山洪的记忆,或许还停留在18年前。
2006年7月14日晚,受强台风“碧利斯”影响,特大暴雨突袭资兴市原坪石乡昆村。谢宇阳的母亲陈淑秀时任昆村妇女主任,她将唯一的儿子交给丈夫照看后,冲进暴雨,挨家挨户叫醒村民、转移群众,自己却被滔滔洪水卷走,牺牲时年仅36岁,被湖南省政府追认为烈士,被全国妇联追授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资兴灾区,看望年仅12岁的谢宇阳。2008年,谢宇阳成为北京奥运会年龄最小的火炬手。
今年7月26日晚,住在州门司镇政府干部职工宿舍的谢宇阳发现下起了暴雨,因儿时经历,他立刻警惕起来,不敢睡觉,时刻关注着水位变化。
次日凌晨,水位陡涨,谢宇阳连忙叫醒同事付逸,很快,洪水漫过一楼、二楼,两人躲到三楼避险。洪水裹挟着石头、树木等杂物冲击房子,谢宇阳当机立断,全力破开防盗窗,两人安全逃出。“当时我睡得很沉,如果不是谢宇阳,估计被洪水吞没了。”付逸心有余悸。
逃出生天的谢宇阳,选择和18年前的母亲一样——返回洪灾一线,帮助更多人。
水南村一名70多岁的老人突发哮喘,谢宇阳第一时间赶过去,跟同事用担架抬着病人,行走在满是泥泞和崎岖的路上,将老人平安送上救护车。
安置受灾群众、运送救灾物资、清理灾后淤泥……8月13日,谢宇阳已在抢险救灾一线连续值守17天。哪怕累得直不起腰,他也一声不吭,直到物资全部搬完。
八面山上“父子兵”
“迅速集结,前往八面山!”7月27日一大早,苏仙区许家洞镇清泉村党总支副书记、民兵谭林接到镇人武部的电话,来不及通知家人,火速前往。
在集结点,谭林却意外地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儿子谭淞友。
谭淞友是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定向士官)道路与桥梁专业大三学生。这次前往八面山瑶族乡抢险救灾的人员名单里,原本没有他,但他主动请缨:“爸爸常说关键时刻要挺身而出,我想,尽一份力的时候到了!”
父子俩,就这样在八面山瑶族乡相遇了。和其他13名民兵一起,他们负责抢修从八面山瑶族乡政府到兰洞村的15公里道路。
公路绕山而建,山体滑坡造成大大小小150多个塌方点,大的塌方点长达200多米,6个塌方点路基已被掏空,抢修难度非常大。在挖掘机、铲车等大型设备作业前,需要人工先探路,这时,父子俩总是争当开路先锋。
“小伙子能吃苦又懂技术,提出了很多好建议。”带队的邓加帅说,谭淞友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评估地质风险,提供了不少帮助。奋战八面山的9天里,他们每天只睡3到5个小时,并把自己的干粮让给受灾群众吃。
经过昼夜奋战,8月5日23时,八面山瑶族乡政府通往兰洞村的15公里道路终于抢修成功。父子俩没有休息,又赶往资兴市黄草镇,继续抢险救灾。
志愿救灾“兄弟连”
“兄弟俩干活很卖力!”说起在州门司镇燕窝村奋战的大学生志愿者欧阳鼎、欧阳洋,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郴州队的队员们赞不绝口。
8月9日,记者在资兴市州门司镇燕窝村见到了参与抢险救灾工作的欧阳鼎、欧阳洋,他们满身泥泞,胳膊晒得通红。房屋内不能开进大型设备,他们正一铲一铲地将受灾群众家中近一米深的淤泥铲进推车。
20岁出头的欧阳鼎、欧阳洋是一对表兄弟,兄弟俩祖籍资兴,父母辈已经定居外地。得知家乡汛情,父母第一时间就捐了钱。但兄弟俩觉得还不够。“我们是听着英雄的故事长大的,如今家乡人民需要帮助,我们青年就应该挺膺担当。”
8月4日,兄弟俩来到资兴,编入救援队,和队员们先后来到州门司镇中学、州门司镇燕窝村开展清淤。
欧阳鼎曾参与过广东省肇庆市的抗洪救灾,对清淤、救援较为熟悉。而欧阳洋从小到大没干过重活,一天下来浑身酸痛。救援人员领到的雨鞋最大码是44码,而欧阳洋平时穿45码,他穿着挤脚的鞋从早干到晚,脚再疼也一声不吭。深夜收工,兄弟俩和队员们一道睡在村民家门口的地板上,没有席子,就用废弃纸箱垫一下。
8月15日,是欧阳鼎到学校报到的日子。“只剩几天了,返校前我们能多干点就多干点。”欧阳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