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史学家司马光俭以养德的教子之道
发布时间:2017-07-05   来源:华声在线郴州频道  作者:袁莲花

  勤勉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积有限之社会资源,以兴家业,繁吾中华。故此,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在生活土都十分注意自身的俭朴,也十分重视对后代的勤俭教育。这种身教言传之精神,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虽官至宰相,官高权重,但他的生活十分勤勉节俭,“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一生著述宏丰,其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为了使儿子认识到俭以养德的重要,他还以家书的体裁写了《训俭示康》,教育后代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据历史记载,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也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并耐心细致地给儿子传授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书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和同僚们深受启迪。

  司马光生活的北宋末期,社会风俗日益变得奢侈腐化,人们竞相讲排场、比阔气,奢侈之风盛行。于是他在《训俭示康》中说道: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又说,近几年来,风俗颓弊,讲排场,摆阔气,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也脚上穿着丝鞋。为了酬宾会友“常数月营聚”,大操大办。司马光非常痛恨这种奢靡的陋习。为此,他极力提倡节俭美德,赞扬宋真宗、仁宗时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并援引张文节的话告诫儿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接着,他又援引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对道德和节俭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有好品德的人乃由节俭而来,因为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能走正道;没地位的人少贪欲,则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丰裕家室。所以“俭,德之共也”。反之,因为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道,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身。因此,做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侈,恶之大也”。

  司马光为了让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教子力戒奢侈以齐家,常常详细列举: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祟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准生活豪侈冠于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等史事为借鉴对儿子加以训诫。还不断告诫儿子: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其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勤勉节俭的重要性,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司马康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誉于世。

  今天,我们的生活比我们过去的任何时代都富裕多了。但我们才刚刚摆脱贫困,刚刚踏上富裕的台阶,并没有真正的富裕起来。而当前的社会中却还存在着一股崇尚物质消费、以浪费奢靡为荣的不良风气,部分富裕家庭摆阔气、讲排场,挥霍无度,这种无节制的浪费风气正像传染病那样在社会上扩散,已深深影响着下一代。勤勉节俭是兴家繁国的法宝,挥霍无度必将祸害家业,殃及国家。所以,为了家业兴旺,国家强盛,我们必须努力培养、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树立勤劳、俭朴的高尚情操。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广大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才能真正到来,才能尽早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作者系袁莲花)

【编辑:陈实】



郴州要闻

文明机关

形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