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化蛹成蝶——安仁县新课程改革中的凤凰涅槃
发布时间:2014-03-31   来源:郴州新闻网  作者:
    在罗霄山脉西麓,湖南省的东南部,有一个素称“神农故郡,南国药都”的地方,它的名字叫安仁县。这里是典型的农业县,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总面积1461平方公里,总人口43.6万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6所,教师3646名,学生54385人。

早在上个年代,这里以校校勤工俭学闻名于省内外。他们以“穷县办大教育”的气魄和决心,结合县情,突出特色,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创造性开展中小学勤工俭学,积极改造农村薄弱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县”等荣誉。

 2002年秋,安仁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新设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亮点也随之进入农村中小学教学领域,成为课程改革实践探索的重点内容。他们在全县中小学校试着全面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由于课程具有极强的地方性和自主性,教育部下发的《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只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而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在这种情况下,一系列无法回避的问题清晰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实施课程的师资在哪里?教材在哪里?实践活动基地在哪里?具体操作模式又是什么?等等,总而言之就是没有资源的支撑,课程很难得到真正落实,整个课程资源体系和管理机制有一个亟待弥补的缺陷。经过反复的分析论证,他们找到结合点,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同该县传统的勤工俭学教育实践活动得到启示:能否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突破口,以现有勤工俭学资源为依托,培育、改造、开发适合农村中小学的优质课程资源,化蛹成蝶,以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求呢?从2002年秋开始,他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探索,历经生与火的三大阶段考验,并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和成效。

 摸着石头过河——实践探索阶段

 新课程改革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开设,必须摸索出一条路子。清溪中学勤工俭学基地历来就办得红红火火,得到了省市的肯定。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新课程改革的决策者们对清溪中学校内外自然和社会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分析,确定以校内资源开发为主,校外资源利用为辅的课程资源建设思路。他们探索各类资源的建设途径和方法。边调查,边探索,将原有勤工俭学基地改造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整合、改造、完善原有蔬菜基地、养猪场、沼气池、食堂及电脑房等,新建苗木基地、鱼塘等。新开辟社区服务场所:农村卫生院、学校、敬老院、科技示范户、特困农户等。没有师资,他们调剂、遴选农科类、生物教师为专职(任)教师,培养、培训其他教师为兼职教师,就近聘请科技能人作技术指导。没有教材,他们组织人员编写校本教材,根据农村素材资源、本校教师技术专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发、编写了《常见蔬菜种植技术》、《瘦肉型猪饲养技术》、《沼气的维护与应用》等教材。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初步做到了活动有基地,上课有教师、有教材,改变了过去那种“勤工俭学进课表不进课堂,进课堂不入人心”的课程开设状况。该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被《湖南

 1  2  3 [下一页]

郴州要闻

文明机关

形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