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

  • 郴州新闻
  • 从沙洲出发②丨汝城小黄姜做成大产业——华南最大集散地 年产值超20亿
从沙洲出发②丨汝城小黄姜做成大产业——华南最大集散地 年产值超20亿
2025-08-22 09:22:39 来源: 湖南日报 作者: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可庭 通讯员 邓生祥 唐聪

初秋的汝城县,骄阳似火。8月21日,记者走进汝城县小黄姜产业园,到处姜香四溢,工人们正麻利地分拣、打包、装运,一车车小黄姜等待运往全国各地。

“得益于现代化的冷链技术,汝城小黄姜实现全年供应,我们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小黄姜种植基地和集散中心。”汝城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县已形成5万亩种植规模,年产值突破20亿元,带动2万余人就业。

冷链破题

从“姜贱伤农”到错峰增收

汝城小黄姜种植已有百年历史。然而,过去小黄姜产业存在发展瓶颈:采收期正值全国生姜上市高峰,销售渠道拥堵、价格剧烈波动,“丰产不增收”“姜贱伤农”等现象时常发生;传统的地窖储存方式,储存周期短、容量有限,损耗率达30%以上。

转机出现在2021年。这年,返乡湘商朱万兵投资7000万元,在汝城县马桥镇建成首个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将鲜姜损耗率大幅降低,保存期延长至2年。

“通过冷链集散,能够实现‘淡季不淡’。”朱万兵介绍,小黄姜冷链集散中心一年四季满负荷运转,通过高速集散流转,常年仓储量保持在3万吨左右。去年,该中心的错峰销量达6万吨,今年前5个月已销售4万吨。

冷链体系使汝城小黄姜实现集约化运营,统一收购、科学储运、错峰销售,平抑市场波动风险,销售渠道不断扩延。目前,汝城小黄姜在全国已有300余家经销商,布局超6000个营销网点,还通过冷链销售直达迪拜。

集链成势、抱团发展。如今,汝城小黄姜产业园已集聚6家冷链企业,固态冷储库容达10万立方米,年集散交易能力增至13万吨,甚至吸引了云南、贵州等外省姜农前来存姜待售。

科技赋能

从“种一休三”到连年高产

立秋时节,郴州市辰逸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脱毒姜苗繁育基地,黑色遮网下,脱毒姜苗长得壮实葱绿。

“真是抱歉,脱毒姜苗暂时销售一空。”公司总经理袁军辉逐一回复各地姜农来电。今年,公司繁育了150多万株姜苗,不仅畅销本地,还销往山东、云南等生姜种植大省。

过去,汝城传统模式的自留姜种容易附带病菌,引发“姜瘟”,且因依赖无性繁殖,土地必须遵循“种一年休三年”轮作模式。许多姜农被迫远走他乡租地种姜,推高了生产成本,还造成本地产业规模萎缩、产能外流。

科技赋能成为关键。

汝城与省内科研团队深化合作,2021年建立小黄姜组培脱毒育苗中心。2023年,汝城小黄姜产业迎来里程碑式转折——脱毒姜种繁育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培育出抗病高产的脱毒姜种。

经实测,脱毒姜种的种植亩产最高达7000公斤,较传统姜种增产明显,更缓解了连作障碍的限制,降低了长期困扰产业的病姜风险。此外,脱毒姜种的姜辣素和干物质含量显著提升,各项指标均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今年以来,汝城不少姜农还引入穴盘育苗移栽种植技术,通过标准化切块、营养基质配方以及大棚控温控湿等方法,实现提早出苗一个月,种苗优良率超95%,产量预计提升20%至30%。

吃干榨净

从单卖鲜姜到精深加工

机器轰鸣,运转不停。汝城县聚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加工区,经过分拣后所剩的品相不好的姜品,被“喂”进全自动智能流水生产线,按照不同程序工艺,加工成姜粉、姜片等制品。

公司负责人胡建彬介绍,品相不好的鲜姜过去无人收取,还需转运至县里的垃圾集中处理场,每年仅转运费就超过30万元。如今,次品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还可作为提炼姜辣素、姜油和生产化工用品等领域的重要原料,销往全国各地。

在汝城相关企业的深加工车间,不仅有辣味姜丝、酸味姜片、生姜红枣茶、姜汁饮料等食品,还有面膜、洗发水等日化品。

当地对小黄姜的综合利用,甚至延伸至高端家纺领域——经过活性成分提取、纤维改性制成的小黄姜纤维,其抗菌性能达7A级,耐水洗100次以上。这项突破性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现了从农产品到高科技材料的华丽转身。

产业链的深度延伸,加速了汝城小黄姜产业的集聚效应。在马桥镇主产区,冷链集散企业、精深加工企业、科研机构紧密协作,形成了集育种研发、仓储保鲜、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

这座昔日偏居湘南的农业县城,如今正因一颗“小黄姜”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审:何庆辉,二审:罗徽,三审:陈淦璋